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视野

成都青白江荣获中国“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区”

2021-07-24 20:55:02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环球人物网7月24日成都电 7月24日,人民日报社《环球时报》发布《2021中国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榜单,从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营商环境、开放发展以及民生保障五个层面、涵盖16个二级指标对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景式评估。成都市青白江区荣获中国“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区”,成都国际铁路港因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等表现突出荣获“中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园区”。
 
\
成都市青白江区荣获中国“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环境建设标杆区”
\
成都国际铁路港因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等表现突出荣获“中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园区”
 
  作为中国向西向南开放的桥头堡,青白江强劲的投资引力和开放活力彰显无遗。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白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4%,高于成都全市平均水平11.5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7.3%,高于成都市平均水平22.4个百分点。
 
  青白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继续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突出成都国际铁路港核心枢纽能力,利用好经开区、自贸区、综保区、国家物流枢纽等国家战略平台优势,坚持以功能为中心项目为抓手,加快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在产业功能区融合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四区一枢纽”,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助推成都高质量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
 
  坚持开放发展
 
  借力中欧班列主动融入“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7月22日,满载着来自四川隆昌的50个家纺、服装、日用百货等快消品集装箱的成都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贸易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由新疆霍尔果斯出境,预计10余天后抵达波兰马拉舍维奇,随即分拨发往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国家。
 
  这是四川省首个成都以外市州通过中欧班列开展的市场采购贸易出口的专列。
 
  从无到有、从单到繁,中欧班列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将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推向全球。其中,已打造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联接境外63个城市、境内20个城市的成都中欧班列,更是以其高效的速度和优质的服务,得到越来越多客商的青睐。
 
  2013年4月26日,蓉欧快铁(后更名为中欧班列(成都))在青白江发出第一声长鸣,“钢铁驼队”远赴欧洲波兰罗兹,让青白江、成都乃至整个四川站在面向世界开放的前沿。
 
  8年过去了,成都中欧班列成为耀眼的“明星”,高质量发展各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初步构建起以成都为枢纽的通边达海、内畅外联国际陆海联运通道体系,助推西部地区加速融入全球经济格局。到2020年,成都国际铁路港的进出口货值达1507亿元,年均带动四川进出口贸易700亿元以上。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成都中欧班列在全国率先恢复稳定运行,开行量和境外订单逆势增长。去年疫情最严重的一季度,青白江外贸进出口总额36.1亿元,同比增长70%。
 
  坚持创新发展
 
  做优营商环境在自贸“试验田”种出多项改革硕果
 
  7月5日,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在18个入选案例中,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片区首创的“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
 
  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为更好落实国家减税降费要求,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全国率先推行成都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实现班列国内段运费不计入货物完税价格,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为稳外资稳外贸发挥积极作用。
 
  实际上,对于成都中欧班列始发地四川自贸区青白江片区来说,这只算是一个“小小”的创新。
 
  多式联运“一单制”入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集拼集运获国务院全国复制推广……在过去的四年里,作为全国唯一依托铁路港设立的自贸区,青白江抢抓“国家试验田”重要使命和机遇,共形成113项改革创新经验成果,连续三年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市、区)”,蝉联“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区”和“中国投资发展环境质量十佳县(市、区)”。
 
  坚持绿色发展
 
  瞄准新赛道加快建设“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
 
  为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成都正积极谋划在现有14个产业生态圈基础上构建第15个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在“碳中和”目标前,青白江先行一步,主动申请“入圈”,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
 
  曾饱受工业污染危害的青白江区,近年来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尤为重视,先后投入3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
 
  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青白江也很重视“碳足迹”。
 
  当前,成都市青白江区已集聚碳中和重点企业29个,去年实现产值282亿元。初步形成一大批绿色低碳型在建项目。明确提出要抢抓碳中和发展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青白江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为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
 
  青白江先进材料功能区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重要承载地,在全区发展中承担着集聚资源要素、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服务陆港主枢纽的重要作用。在青白江区先工委书记王祥辉看来,要实现碳中和,就必须在多领域实现根本性的低碳减排突破,推动城市从行业到产业链全方位绿色低碳转型。其中,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这些领域的低碳化发展将是关键,而青白江完全有“入圈”的实力。
 
  根据最新规划,青白江将充分发挥陆港主枢纽核心优势,围绕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以及加工出口,重点发展水电风电核电氢能等新能源装备、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材料,打造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示范效应明显的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先行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碳达峰目标,建成全国碳中和产业发展示范区。(图片由成都青白江提供)
责任编辑:蔡晓慧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