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底的一个冬夜,观音村驻村工作队员晋松驱车400多公里,从四川成都的家中赶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下雪结冰,路况不好,他上午9点出发,抵达时太阳已落山。
一个月回家一次,没待多久又要出发,他有尽快回村的理由。“村里下大雪,有安全隐患,要组织村民一起清扫路面。”那时候,张富清老英雄逝世的消息刚刚传来,这段微信语音的背景画面,是晋松专门换上的老英雄的照片。
20岁的晋松完成新兵集训时留影
“我也曾是军人,老英雄是我的榜样,我松不下来,随时都上满‘发条’。”1992年,晋松从部队转业,进入建行成都第四支行(现成都自贸试验区分行),做的是安全保卫。过往军人经历使得他在新岗位上游刃有余。几年后,他主动提出想去做业务。“一是想挑战下自己,二是看到客户事情办成后的那种高兴,觉得有份特别的成就感。”
他参与的第一个业务,是为企业申报授信。沟通时,“新兵”晋松的脑中始终紧着一根弦:“我一边观察客户,看他们重点关注什么,一边观察同事,看他怎么回应。”回到行里,同事鼓励他尝试写写服务方案,大家讨论、晋松执笔,团队作战的成果不仅得到客户认可,还借此拓开了新局面——支行与该企业所在的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到2018年,他已经是一名熟稔业务的对公客户经理。彼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接连发布,建行四川省分行号召员工参与定点帮扶。有着20多年党龄的晋松再次觉得“想去做点什么”,很快报名并竞聘成功,成为省分行派驻金川县观音桥镇斯玛都村(现观音村)的驻村工作队员。
疫情时期,晋松协助观音桥镇卫生院开展防疫,向村民宣传防疫卫生知识。
多年服务对公客户的经验成了一种优势。“接触面比较广,很多经验能给村民帮上忙。”晋松回忆,当时真是热血沸腾,“就想赶紧去”。时间久了,乡亲们都叫他“晋哥”,也有人叫他“建行老哥”。
芫根收获时节,晋松走进村民家中了解收成情况。
观音村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2021年6月,任期届满的晋松再次主动报名,继续担任该村驻村工作队员——他带着乡亲们利用当地资源禀赋搞起了文化旅游,“由输血变为造血”,他想亲眼看着心中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股冲劲儿是从哪里来的?“军人的经历对我影响很大。”晋松说:“部队教育我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训练时说‘勇者胜’。遇到困难了,你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取得胜利。”他谈到张富清老英雄,感觉尤为亲切,“他没做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始终很踏实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我要向他学习,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绝不停在舒适圈。”
对晋松来说,每一次“冲锋”,都离不开后方托举他的集体。他始终记得当初申请转岗时行里领导的鼓励——“要相信自己,不试试怎么知道。”也记得远在阿坝时党组织的关心——“家里爱人咋样?娃娃咋样?有没有啥困难?”晋松说,这些话语和举动让他非常有安全感,可以放手去干。
进入汛期,晋松与驻村第一书记一起巡查村中风险隐患点位情况。
晋松与村民一起对村上受损道路进行维护,休息间隙抓紧收集村民对驻村工作的意见建议。
眼下,新一轮驻村干部轮换已经完成,晋松即将离开他战斗了1800多个日夜的驻村岗位。在这之前,他要跟下一任驻村干部做好交接,帮助新同志尽快进入角色——村里的合作社项目运行得怎样,哪几户村民有实际困难需要特别关注,哪里的村道有地灾风险要尽快排除……晋松像讲自己家里事一样,掰着指头跟新同志介绍。
为提醒村民按时缴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晋松(左一)上门走访,为村民讲解相关保险政策和金融知识。
按照组织安排,晋松的下一站工作是参与统筹推进建行在四川全辖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域不变,但范围变了,责任也更大了,“重点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集中资源、加快突破,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据统计,建行四川省分行全部驻村工作队员中,像晋松一样的复转军人超过三分之一。军人的果敢作风,在乡村一线帮扶工作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涌现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建行总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先进个人”等一个个先进典型。
“无论到哪里,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就是我们从军旅生涯中学到的人生信条。”晋松们的信条,也融入建行集体,为企业文化、队伍精气神铸就了刚韧“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