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剧照 图源:《梦华录》官方微博
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店,卖喜欢的吃食,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是当下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而随着影视剧《梦华录》的热播,主角三姐妹开的一间“半遮面”茶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注意。“想去宋代开茶坊”,成为了不少网友的想法。
不过,在宋代都城想要开好一间茶坊,里面的“门道”有很多。
怎么开?
选地置办再起名儿,准备工作可不少
要开店,先选地。
《梦华录》中,刘亦菲饰演的赵盼儿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将茶坊选址定在了人来人往的马行街。此处商贩走卒众多、街道热闹繁华,也没有同行竞争,让她觉得十分完美,不过她却栽了跟头——开业没过几天,生意竟变得十分冷清。
原来,剧中的茶铺老板们都扎堆将店开在清幽的茶汤巷中,而想要喝茶的客人们,也都奔着那里去了,孤零零开在马行街的茶坊,便无人问津。
由此可见,商家集聚带来巨大人流有助于商铺的长远经营。在真实的宋代都城,古人们其实就早已熟稔了这个道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许多对于当时茶铺的记载,称在汴京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那时的茶坊老板,大都选择扎堆开店,寻求集聚效应。
选好店址,接下来当要陈设店内装置。桌椅、茶具自是必备,但这对宋代的茶坊来说,还不够。
宋人有谚曰:“品茗插花,焚香挂画,四般闲事”,喝茶,在宋代可是公认的雅事。为此,讲究些的茶坊便要装饰精致。空间陈列着花架,放置奇松异桧等植物点缀,并要“插四时花,挂名人画”。有此品味,才能吸引到目标客户。
做完了这些,只能说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的一半。更重要的是,还要与人打交道。但这里说的人不是指顾客,而是“领导”与“员工”。
开茶坊做生意还有领导?这是真的。在《梦华录》中,赵盼儿面对组团前来找茬的同行,说了句,她是在行会里挂过号的。话中提到的行会,其头目行老,便是茶坊的“领导”。在宋代都城开店,就必须要参加行会,拜访行老。这样,才能与同行交往沟通并获得经营所需的料配。
而“员工”便很好理解,即是茶坊里雇的伙计。
宋代茶坊的经营机制已较为完善,多数采用雇工工作制,“茶博士”便是对负责在店里倒茶的伙计的称呼,他们服务周到细致,“敲打响盏”,高唱叫卖,以招徕顾客。雇得这样一位利落员工,开店也能省心不少。
选地、置办、入会、雇工......一切准备就绪,便该给小店起个名了。
《梦华录》中,赵盼儿为茶坊取名“半遮面”,既附和白乐天诗文之雅,也巧借“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意点出店中有琵琶表演,让来往客人叫好。
但其实,宋代的茶坊起名,可不只往“雅”这一处走,各种猎奇的名字也不少。据《梦梁录》记载,临安“处处各有茶坊”,如朱骷髅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
这么看来,在宋代开茶坊,想要取个出众的名字,也是件费心思的事。
卖什么?
各色茶饮挑花眼,做“粥”也不是不行
开茶坊,茶,当然是主角。
“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在全民爱喝茶的宋代,种茶、制茶的工艺尤为发达,由此,茶的种类也十分之多。
据《宋史·食货志》等文献记载,宋代光是名茶就计有90余种。而《梦华录》中出现的龙凤团茶、青凤髓、双井白芽茶、灵隐佛茶、方山露芽等等,也都是宋人爱喝的茶品。
《梦华录》中,赵盼儿同茶汤巷胡老板斗茶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胡老板拿出的茶叶“北苑先春”引得在场众人惊叹,原因为何?原来这款茶叶是长于北苑御茶园(如今位于福建建瓯)的御用茶叶。拿出这样的珍品斗茶,也无怪乎引起宾客讨论。
我们也由此可以窥见,选茶对于宋代茶坊的重要性,一款独特的茶叶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客人的眼球,也能彰显茶坊的特色。而在那时,“斗茶”之风盛行,也促进了各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
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茶叶品类中选出适合自家茶坊的茶,可以说很考老板的功夫了。
此外,宋代茶坊虽名“茶”坊,售卖的却不只是我们所熟知的茶叶,还有一些有趣的饮品。制作这些饮品,也是开茶坊的要事。
《梦粱录》中记载:“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
在这之中,“擂茶”这味饮品,十分有趣。
擂茶,顾名思义,便是“擂”出来的茶。制作时,先把茶叶、芝麻、米、老姜、花生仁等放入陶罐,用杵不断舂捣。直到将全部的东西都碎成膏末,便是“擂”好了。之后,将这口味丰富的膏末放进铜壶,加水煮开,就成为一碗擂茶。其黏稠料足,可做食物充饥,也可做茶来解渴,还能做药饮治病。
这样的饮品,与文人的点茶大相径庭,不是清茶配“拉花”,而更近似一碗粥。因此,它的售卖,也足以见得宋代茶坊菜单的丰富性。
咋经营?
弦歌、蹴球、对弈……打包式服务惹人眼
要想从同质化的店铺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做出特色。
“教坊司琵琶瑟教头宋娘子”的琵琶演奏,便是《梦华录》中“半遮面”茶坊的特色杀手锏。精妙的弹奏技艺,加上一天只限三首的噱头,成功吸引了不少茶客。
其实,像琵琶弹奏等弦歌表演,在宋代茶坊的应用十分普遍,其与说书两类娱乐节目,几乎成为当时茶坊的通用表演。
其中,说书即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评书。雇一位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完全能把茶客吸引得如痴如醉。南宋临安城王妈妈茶肆又名“一窟鬼茶肆”,便是因说唱故事“西山一窟鬼”而得名。
但在铺天盖地的弦歌、说书表演外,宋代也有些茶坊“不走寻常路”。
宋人洪浩在《松漠纪闻》中记载:“燕京茶肆设双陆局或五或六,多至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棋具也”,即是说,在当时的茶坊里备有棋类娱乐活动供茶客使用。茶客进入茶坊不仅能够品茶,还能对弈,十分雅致。
若是嫌对弈清净,茶坊也还有热闹的。
南宋杭州的“黄尖嘴蹴球茶坊”,便是以“蹴球”为主打。茶坊负责提供场地供茶客蹴球玩乐或观赏蹴球比赛,聚集而来的茶客就一边饮着茶,一边沉浸式观看比赛,颇似今日酒吧看球的氛围,就是不知道那时的人们,会不会也有最钟爱的球队。
此外,在变着各种花样招揽来茶客后,茶坊也因其人气衍生出一些特别的功能。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秦桧的孙女崇国夫人有⼀只极为宠爱的狮猫遗失,限令临安府为其找回。而临安府的解决办法竟不是当街寻猫,而是请衙役买通了崇国夫人家的下人,并根据其描述绘制了百来张的“寻猫启事”张贴在各个茶肆。
至于最后猫有没有找到并没有确切史实记录,不过宋代茶坊的人流量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在宋代开间茶坊,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茶好是基础,但各种创意点子也少不了。不知若是回到宋代,你能做好开茶坊的准备吗?
部分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红星新闻、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