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环球原创

舌尖上有花,古人这样“品味”春天

2022-04-08 15:05:00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踏青赏花,是春日一大乐事,而正值此时盛放的牡丹,也成为众人竞相观赏的对象。其花色艳丽,姿态大方,历来引人喜爱。
  想象一下,作为观赏者的你,置身于明艳的花丛旁,嗅着阵阵馨香,会好奇将这花瓣摘下油炸是什么滋味吗?
  其实,古人早就这么试过了。
  稳居古代“吃货”排行榜前列的苏轼,就曾在诗中提到“炸牡丹”这一吃食。其中,《雨中看牡丹》一首还写有具体做法,“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意思是怎忍花瓣落下沾染污泥,不如在将要凋谢时扯下,一片片用油炸了来吃。
  诗中提到的“牛酥”,指的是酥油。这种将煮沸的牛奶晾凉后,揭取凝在表面的一层奶皮煎制而成的奶制品,在唐宋时期是常用的油料,也作为药材食用。“牛酥煎落蕊”兼具酥油的奶香和牡丹的花香,由此想来,“炸牡丹”这道吃食的味道不会差。
  虽然,油炸花蕊、花瓣的做法算不得苏轼所创,但当他用“吃货”的方式打开对花的惜爱之情,并以诗记录下来,便为“吃花”这件事添了许多文雅,也让这道点心有了“东坡炸牡丹”的名号。
舌尖上有花,古人这样留住春天
  历史上,像“东坡炸牡丹”这样用四时花卉制成的各种吃食,着实不少,古人给其取了个雅称——“花馔”。“花馔”是为了尝鲜,更是为了雅趣。
  宋人林洪的《山家清供》,可以说是一本“花馔宝典”。其书中记载了十余种“花馔”,有“春来松花黄,和蜜做饼状,不惟香味清,亦有所益也”的松黄饼;还有将芙蓉花、豆腐、胡椒等调料,一起温煮的“雪霞羹”等等,皆十分雅致。
  在这之中,有一道“梅花汤饼”,精巧尤甚。
  据林洪记载,“梅花汤饼”是宋代一位德行高尚的隐士所创,吃起来既有梅花的凛冽清气,又有檀香的馥郁芬芳,还有鸡汁的鲜香甘美,令人唇齿留香。
  那么,这道“梅花汤饼”到底是道什么菜呢?林洪这样描述它的做法:
  “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做馄饨皮。每一迭用五分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止二百余花,可想一食亦不忘梅。”
  原来,这是一碗鸡汤面片。
  不过,用浸透白梅花和檀香末的水来和面做成馄饨皮状,还要用五出铁凿将皮做成梅花的样子,煮熟后再放入清醇的鸡汤内,这样的美味,确是当得起“一食亦不忘梅”。
舌尖上有花,古人这样留住春天
  有趣的是,林洪书中的一道“花馔”,还成就了另一位“食花客”。
  据说,同样在古代“吃货”榜上赫赫有名的袁枚,有天去友人家中做客时被邀请品尝了一道特殊的菜。这道菜以豆腐为主材,红白相间,犹如雪霁之霞。不仅色彩艳丽,且食之清嫩鲜美,令袁枚喜爱不已,还为此吟诗数首。
  这道菜,正是上文提及的“雪霞羹”,采芙蓉花,去花蕊、花蒂之后,用汤焯之,然后同豆腐一同温煮,融食色于一盘。
  由这道“雪霞羹”而起,袁枚对“花馔”的热爱便不曾停止。自此,他在春天制藤花饼、玉兰饼,夏天炙莲瓢食荷花,秋天蒸菊花栗子糕,冬天做腊梅荠菜羹,成了地道的“食花客”。
  酥炸牡丹、梅花汤饼......像这样历史上有名的“花馔”,令人垂涎欲滴,而这些其实也只是先人“以花入馔”历史的一小部分。
  自屈原在《离骚》中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起,“吃花”这一行为就自带特殊的寓意。后人随境况改变而爱上不同的花,又随技术进步而发明了更多精巧的制作工艺,但不曾改变的是借花之语言己之心,而这也是“花馔”之“雅”的重要原因。
舌尖上有花,古人这样留住春天
  说到这里,想必屏幕前的你也有了跃跃欲试制作“花馔”的想法?但有专家提醒,花中含特殊物质不能长期吃,大家在选择食用花卉时一要遵从传统,遵从科学推荐。传统上一直流传下来的食用花卉可以吃,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列举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花卉也可以吃。近年来,我国进一步规范和强化了花卉食品的安全性,已将丁香花、菊花、槐花、桃花、荷花在内的上百种花列为食用花卉,可药可食可赏。但没有列入的要谨慎食用,从来没有人吃过的花千万不要吃。
  综合来源:新华每日电讯、科技日报、大众日报、大河报
责任编辑:冯小珏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