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版《红楼梦》剧照
“呦,这会子连跪累了,方想起我来了,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
“你瞧,又开始画大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
以上几段“创作”,均仿自经典文学作品《红楼梦》。当下,它们有个颇具网感的名字——林黛玉式“发疯文学”。
· 林黛玉式“发疯文学”截图(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近段时间以来,随着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话语气的视频、网络用语热度逐渐攀升,从游戏、职场到恋爱,网友们融入自身境遇,摘取书中经典,制作出大批让人似曾相识又具有新鲜感的句子。
其实,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中都会出现对各类影视、文学、广告等作品的玩梗式改编,这些语句、视频等大都被冠以“××文学”的称号。基于“××文学”零门槛创作的这一特点,无论是造句还是拍同款短视频,网友们都能快速复制、模仿并进行传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网络狂欢。
“XX文学”何以频频走红?
文化现象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现实中的社会心态变化。
从“凡尔赛文学”“卑微文学”到“丫头文学”“咯噔文学”等,回顾近年来各种风格迥异“××文学”的走红,究其根源是公众苦之久矣、又缺少宣泄渠道的情绪需求。如:“凡尔赛文学”实为暗讽花式炫富的陋习;“卑微文学”则反映了一种广泛存在的畸形恋爱观;“丫头文学”讽刺的是个别人的优越感,“咯噔文学”揭露了粉丝追星等矫情做作的行为......可以说,“××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抽象化产物、社会情绪的集中释放,公众借此表达共鸣、释放情绪、调侃不公、批判乱象,以类似文学的方式与时代同频。
· 林黛玉式“发疯文学”表情包(图片来源:微博截图)
不同于网络流行词的固定,“××文学”为公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达空间。除模仿外,人们还会对“××文学”的基本特征、表达方式进行解读,进而延伸出更多元的表达。如:网友将林黛玉式“发疯文学”的特点解读为“撒娇中带着戏谑反讽,卑微示弱中夹着委屈不满”。在跟风玩转这一“文学体”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表情包及生活场景的二创短视频等;原是标榜优越感的“文学”梗,在传播中逐渐衍生出“我喝酸奶不舔酸奶盖”“我全款买下了一杯17元的奶茶”这类带有反讽意味的内容。
上至社会问题、个人理想,下至周围人际,这些兼具笑点和嘲点的“××文学”因贴近生活、互动性高、娱乐性强的特点,常能引发广大网友的情感共鸣,其火爆是偶然也是必然。
“文学”热梗无孔不入引担忧
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学”起到了活跃网络氛围、缓解焦虑情绪、畅通表达渠道的作用。但在流量时代,网友若是盲目跟风,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哗众取宠、低俗化的情况,文化热点带来的隐忧也值得重视。
流量收割。以“鬼打墙文学”为例,这是一种带有错乱、令人费解的口癖的话语,即表达语无伦次、难辨语义,仿佛舌头在“原地打转”。据新榜统计,有博主竟凭“鬼打墙文学”的表白视频在抖音获赞超40万,更是将其语言要素植入与某APP合作的广告中,实现商业变现。而这也并非孤例。如此,原本作为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开始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甚至许多年轻人也在无意中被裹挟进这场网络狂欢中无法自拔。
经典变味。随着“××文学”的飞速更新迭代,其内涵早已脱离其“文学”本意,成为一种命名的策略。有观点认为,要当心真正文学、经典文化的“美味”在一浪又一浪的网络“翻炒”里失了味道。更不要因为玩梗过度而消解逻辑、稀释意义,最终走向语焉不详、肤浅无聊。
网络失语。与此同时,也有观点认为,网友一旦过度沉迷“××文学”体,甚至将网络热梗不分青红皂白地代入学习和生活情景,很可能会模糊现实与网络、书面与口语间的界限。正如部分网友所说,“如果禁止使用网言网语,我很可能不会说话了”,这一问题不容忽视。
网友们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寻找社交共鸣,无可厚非,但在一次又一次的“狂欢”中,大家也要保持理性、清醒,在“××文学”与文学、虚拟与现实、过度消遣与合理表达间找到那杆平衡的“秤”。
(本文综合自光明网、法治报、大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