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我国“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地纷纷响应落实,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时值全国两会,“双减”自然也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又如何为教师减负……下一步应怎样助推“双减”更好落地,成为了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焦点。
全国人大代表秦和:
着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课堂教学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在秦和看来,社会观念、考试评价、校内教育质量等都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因而,压减校外培训机构的数量,仅仅是阶段性目标。
为此,秦和建议,要想系统推进“双减”工作,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着力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义务教育学校以多种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让课后服务时间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二是要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全国范围开展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行动,通过加强教研、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学能力培训、加强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推动广大教师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能力,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懂,从源头上减轻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三是要着力深化考试评价改革,一方面,根据学校的层次、类型,推进分类考试;另一方面,提高考试命题水平,更注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四是要着力推动形成育人合力。秦和表示,在强化校内教育的同时,也应提升家庭的育人能力,统筹好校内校外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全国人大代表马恒燕:
在“双减”背景下加大教师激励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市二十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马恒燕(图片来源:宁夏新闻网)
“双减”政策之下,学生的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但同时,教师的工作量、在校工作时长也相应增加,出现了新矛盾。
对此,马恒燕提出,教师的辛苦付出,应当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比如:加大职称评定的指数等,真正做到学校尽心、教师用心、学生开心,让“双减”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实现让学生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马恒燕注意到,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农村教育是一块短板。为此,她建议,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国家能将提升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尤其加大对民族地区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农村老师综合素质更强,思想站位更高,才能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马恒燕说,应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在待遇改善、职称评审方面出台激励政策,让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全国政协委员戴立益:
多措并举解决“双减”后教师负担增加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大副校长戴立益(图片来源:央广网视频截图)
针对教师负担过重这一问题,戴立益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戴立益认为,由于学生在校时间变长,管理工作更加繁琐,安全责任更重,课后服务导致教师工作量加大,“另外,从作业角度来看,学科组没有太多时间加强作业研究,布置的作业质量有待提升。而且‘双减’后,全国各地的教师评价制度并未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及时作出调整。”
对此,戴立益提出了三点建议: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教师编制,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戴立益解释道,增加的工作量应有合理的回报机制,或者有教师编制补充机制,这样可有效防止大批优秀教师流失;同时,可与社会资源合作,分担课后服务负担,既有利于企业健康转型发展,也有利于各方力量协同育人的新格局。除此之外,他认为,作业设计和指导能力应该成为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如此才能引导教师专业成长。
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
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让考与学相匹配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图片来源:交汇点新闻)
在此前的调研过程中,朱晓进发现教育“双减”未能有效衔接教育评价改革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朱晓进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应推进义务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落地,同步深化高考中考改革,确保命题方向与“双减”精神相吻合,让考与学相匹配。同时,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开展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丰富拓展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路径,提供更多优质教育选择空间,并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育人观、成才观,达成减负共识。
除此之外,朱晓进还提出,要统筹校内与校外,同步推进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夯实教育教学主阵地,也要统筹部署落实与风险防范,同步推进政策配套与工作开展,做好安全与保障工作,让学校和家庭拥有更多教育自主选择权,回归教育的初心使命。
(本文综合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