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环球原创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聊斋志异》,我们为什么爱看?

2022-02-26 09:30:00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每当这段熟悉的音乐响起,总能勾起许多人的童年记忆,或者说阴影。明明害怕,却又忍不住守在电视机前,想要一睹电视剧《聊斋》中各种灵异鬼怪的爱恨情仇。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聊斋》,我们为什么爱看?
1987年版《聊斋》电视系列片片头题词(图源:澎湃新闻)
  《聊斋》由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改编而成,一经播出后,收获一大批剧迷。然而,三百多年前的蒲松龄,在将自己这几百篇故事汇编成册时,却在序言中这样自嘲:“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把这集子归为对前人的“妄续”与以酒驭笔写就的“孤愤之书”。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聊斋》,我们为什么爱看?
蒲松龄画像(图源:澎湃新闻)
  可能他自己从来没想过,在当世以及此后数百年,这本“孤愤之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聊斋志异》受到关注,与其自身的题材有密切关系。在中国,志怪有着悠久的传统,自魏晋南北朝起便延续不绝,并受到广泛喜爱,这就为《聊斋志异》预设了庞大的读者群体。同时,虽在正统的文人群体眼里,小说这种文体始终不入流,但说归说,看也还是会看。如纪昀因不满《聊斋志异》而自己写了一本《阅微草堂笔记》,可以说是对其影响力的一种证明。
  写就《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本人,自己也是志怪小说的狂热粉丝。他在自叙中说自己“雅爱搜神”“喜人谈鬼”,耳闻笔录间便有了《聊斋志异》。甚至还有民间传闻,说蒲松龄开了间茶馆,专门向过往的人“以茶换故事”。如此听起来,仿佛《聊斋志异》受欢迎只是取了故事好的巧,其实不然。就好像再丰富的食材也不能直接拿来宴客,不管多有趣的故事,总归还是要烹饪一番。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蒲松龄本人的文笔了。诚然,《聊斋志异》中四百九十余篇小说并非篇篇精彩可读,甚至还有不少粗滥之作,但多数篇目的光彩却并没有因此被遮蔽。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当是客观之论。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聊斋》,我们为什么爱看?
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图源:澎湃新闻)
  然而,无论是志怪小说题材的优势,还是文笔的加成,都只是《聊斋志异》吸引关注的次要条件。真正为其赋予价值,使其得以产生长久影响力的,可能还是要归功于埋藏在鬼怪故事下的一个“情”字。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蒲松龄一生渴望入仕却始终未能如愿,做过知县幕宾,也当过私塾教师,在各种地方见识了人情冷暖,满腹议论想抒发,便借各种狐鬼妖精之口,尽诉于《聊斋志异》一书中。
  他写穷酸书生宁采臣与狐妖聂小倩的相知相爱,也写因含冤从阴间告到天上的席方平,还写陆判为勤奋却屡试不中的朱尔旦换心.....许多情节尽管十分离奇古怪,但叙说的却是通俗的人情。套用网上的一句话便是:“当我们在谈狐说鬼时,也是在谈人生”。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聊斋》,我们为什么爱看?
《聊斋志异》部分版本(图源:澎湃新闻)
  此外,《聊斋志异》影响力的持续,与历来的改编作品也不无关系。
  自问世起至今,《聊斋志异》被改编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戏曲、小说、影视、游戏等等,而众多改编作品也各自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如被许多人戏称为“童年阴影”的87版《聊斋》电视剧,虽保留了许多惊悚的场景,但也侧重于传递小说中的世情冷暖。而作家汪曾祺对《聊斋志异》故事的改写则是“旧瓶装新酒”,在原有故事基础上,通过改写结尾等方式,增添许多现代意识......
  而无论怎样改编,也无论改编是否称得上成功,一次次的改编也在反向加深《聊斋志异》自身的影响力。就好像你不一定看过原本的《倩女幽魂》,但你一定知道聂小倩。
蒲松龄的“孤愤之书”《聊斋》,我们为什么爱看?
1987年电影《倩女幽魂》剧照(图源:澎湃新闻)
  “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总的来说,正如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聊斋志异》有它自身的魅力,但确实也存在不少瑕疵。在不知道怎么评价它的时候,或许先“姑妄听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部分资料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冯小珏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