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环球原创

没有棉衣棉裤大棉被,古人用纸来御寒

2021-12-03 19:30:37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

  当你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冬日街头惬意行走时,如果有人告诉你,古人会穿着纸质衣物御寒,你会相信吗?
  别吃惊,真有这么回事儿!
  唐宋时期,用纸制作御寒物品十分盛行。当时,棉花虽已传入中国,但还未被大规模种植,更别说用来弹棉花被、缝袄子了。
  但是,这时的造纸术却在飞速发展——纸的种类更加多样,价格也更加亲民。因而,一些困于衣着的人便将主意打到了纸上,将廉价的纸制成纸衣、纸被来抵御寒冬。
  当然,这里说的纸可不是我们熟悉的A4纸,而多是以树皮为原料的皮纸。
  其中,以楮树皮纸为典型。其拉力强,耐折耐磨,坚韧敦厚,在控制好厚度和打浆度的基础上,是制作纸衣、纸被的上等材料。
  制作时,古人先将楮树皮蒸煮,后加入胡桃和乳香增加其柔韧性,再压实加工做成厚纸,并在其间纳入麻絮等,便可根据需要裁剪成纸衣、纸被等御寒物品。其成品洁白,柔韧性好,十分受当时人的青睐。
  后来,宋人还研究出了为纸衣、纸被漂染颜色、修补点缀的技术。苏轼曾在文中记录了修补纸被的办法:“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针叶捣水刷之亦妙。”即用黄蜀葵梗或木槿针叶捣碎泡水,刷在起毛将破的纸被上,便能修复如新。
  那么,是哪些人用纸衣、纸被御寒呢?
  回想我们看过的古装剧,里面的许多角色一到冬日便披上了厚厚的皮裘,还有的会捧上精致的“暖手宝”——手炉,但不见有人穿着纸衣。
  其实,无论是皮裘还是绫罗绸缎,精致的装扮多属于富贵之家。对贫寒的老百姓来说,造价低廉的纸衣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史料中有不少战乱时期贫苦百姓穿着纸衣的记载,如《旧唐书·回纥传》中“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即描述了唐代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因贫寒不得已穿着纸衣的情景。到了宋代,战乱虽较唐时少些,但官府也会经常在天寒时节给流落街头的乞丐发放纸衣、纸被,可见用纸御寒在百姓间确是一种普遍现象。
  除了百姓,惯穿纸衣的还有僧侣这一群体。
  唐人陆长源《辨疑志》记载:“大历中,有一僧,称苦行,不衣缯絮、布丝之类,常衣纸衣,时人呼为纸衣禅师。”可见与百姓无奈选择纸衣不同,许多僧人是专门选择穿纸衣,以此来表明苦修的志向。
  除了百姓与僧侣,文人群体也加入了穿用纸质物品的队伍。他们喜欢纸衣、纸被绵软白净的特点,以穿纸衣、盖纸被为时尚。而这些本用来御寒的纸质物品,也在文人笔下被赋予了风雅意味。
  陆游曾收到好友朱熹寄来的一床纸被,盖过之后觉得颇为舒适,便写诗答谢:“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夸赞纸被比狐毛还白、比丝绵还软,围着它,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飘雪,“绝胜蒲团夜坐禅”。
  如果说,文人群体选择纸衣、纸被等物品御寒时,也不免有迫于贫寒的缘由,那梅花纸帐的使用,则几乎纯是文人风雅的体现。
  何为梅花纸帐?这是古代文人津津乐道的一种床具。
  用洁白、微皱像鱼鳞般的桑皮纸蒙起床的顶罩、床头、床尾以及背壁,在上下床的一侧悬挂帘子,就构成了纸帐的主体。而在帐内四柱上各挂一只锡制壁瓶,瓶中插上新折的梅枝,就成了梅花纸帐。到了夜晚,月光透过纸帐映出梅枝疏影,便有了“明月满床清梦觉,白云堆里见疏花”的风雅。
  这样的床帐十分受当时的文人欢迎,苏轼也不例外。他在诗中称赞其“洁似僧巾白氎(dié)布,暖于蛮帐紫茸毡”,可见十分喜爱。
  宋代以后,随着棉花种植的普及,纸衣、纸被等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无可否认的是,在棉纺织技术尚未全面升级的时代,以楮树皮为代表的纸制物品为百姓御寒保暖做出了极大贡献。而后来文人群体留下的种种诗篇,也为其添上了一层别样的诗意。
  (综合来源: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新海南客户端)
责任编辑:冯小珏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