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环球原创

明星接连“塌房” 粉丝会移情虚拟偶像吗?

2021-08-27 14:41:58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最近的娱乐圈颇不平静。前些天吴亦凡、霍尊、张哲瀚等人接连“翻车”,27日郑爽偷逃税案件也被依法处理,真人明星的信誉度不断受到拷问。
 
  与此同时,宣称不会“塌房”的虚拟偶像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众多品牌推出了自己的虚拟品牌代言人,互联网大厂与娱乐公司也陆续开始布局虚拟偶像赛道。
 
  但伴随虚拟偶像的出现,种种疑问也随之而来——虚拟偶像究竟如何界定?同真人有何不同?粉丝是否买账?这些问题还有待解答。


翎Ling
 
  明星接连“塌房”  虚拟偶像纷纷登场
 
  “塌房”,是从饭圈兴起的一个词,表面意思为“房子塌了”,引申到追星中,就主要指偶像在粉丝们心目中形象的坍塌。
 
  明星“塌房”事件年年有,但近两年特别多。从一线流量明星到许多新晋选秀小生,再到众多甚至难以出圈的十八线网红,可谓是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塌了个遍。许多明星好作品不多,业务能力不长,在“塌房”上反倒呈现出“内卷”之势。
 
  粉丝想找不会“塌房”的偶像,品牌想签永无负面的代言人,在这样的诉求下,虚拟偶像便应运而生了。

\
AYAYI
 
  去年12月,央视选秀节目《上线吧!华彩少年》推出主打国风的AI选手翎Ling,备受瞩目,不仅同邓紫棋、刘浩存和刘雨昕一起登上时尚杂志封面,也收获多家大牌代言。今年5月,国内首个MetaHuman(超写实数字人)AYAYI在社交网络发布第一篇笔记,获近300万阅读量,一夜之间“圈粉”4万。6月,乐华旗下虚拟偶像女团A-SOUL成员向晚(Ava),在时长2.8小时的生日直播中,付费人数达1.17万人,营收125万元......

\
无限王者团
 
  这些令人吃惊的效益,其实还只是虚拟偶像版图的一小部分。在这之外,还有源源不断的资本等待加入进来。腾讯、字节跳动、网易等大厂都陆续布局了虚拟偶像赛道,屈臣氏、麦当劳、欧莱雅、花西子、哈尔滨啤酒等品牌也推出了自己的虚拟品牌代言人。

\
哈酱(左)花西子(右)
 
  据爱奇艺2019年发布的《虚拟偶像观察报告》显示,2018年前后,中国有30余个虚拟偶像或虚拟组合,然而这一数字在这三年内已然翻了好几番。
 
  实际上,虚拟偶像并非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就在上月,坐拥百万粉丝的虚拟网红洛天依刚举行完自己的九周年生日会。从五湖四海赶来的粉丝挥舞着荧光棒与偶像合唱,临近结束时台下齐声呼喊着“洛天依”,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
洛天依演唱会现场
 
  作为国内虚拟偶像的“第一人”,也是目前的“顶流”,洛天依最初也没少被骂。但通过不断地摸索尝试,洛天依的“星途”越来越顺,还登上了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真正实现从小众圈层走向大众视野。但就现有的虚拟偶像来看,像洛天依这样的还只是个例。虚拟偶像的“破圈”之路,还需要慢慢走。
[page]
  宣称“不塌房”的虚拟偶像  粉丝买账吗?
 
  虚拟偶像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是指通过绘画、动画、CG等形式制作,在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进行偶像活动的不以实体形式存在的人物形象。目前,虚拟偶像包括了虚拟歌手、动画、游戏虚拟形象、以真人为依托的虚拟形象等。
 
  比起有血有肉的真人,虚拟偶像看得见、摸不着,那又凭什么吸引人?
 
  许多时候,粉丝的“脱粉”行为是出于明星的“人设”崩塌。立下“仙男”人设的霍尊,私下里却满口污言秽语;自称爱读书的张哲瀚,推荐书籍时却吞吞吐吐。美好的人设同实际全然相反,亲手打碎了粉丝心中的梦幻滤镜。
 
  相较于无法控制的真人偶像,为满足粉丝意志用技术手段建造的虚拟偶像,人设就稳定得多,“塌房”的概率也小得多。虚拟偶像的人物设定往往趋于完美,拥有绝佳的容貌与身材,同时还多才多艺,能身兼数职,这些都是真人偶像很难做到的。乐华娱乐的创始人杜华便曾打包票,声称旗下虚拟女团A-SOUL能够“永不塌房,永不谈恋爱,24小时工作”。

\
A-SOUL
 
  粉丝享有的高度参与性,也是虚拟偶像有别于真人偶像的一大优势。如洛天依上万首原创歌曲中,九成曲目都有网友参与创作,其中便诞生了《权御天下》《普通Disco》《达拉崩吧》等多首高热神曲。这样从传统的“偶像做什么我都支持”转变为“偶像做什么由我决定”,深度参与“造星”的方式正中年轻人下怀。
 
  但尽管虚拟偶像拥有许多真人不具备的优点,也并不意味着粉丝们一定会买账。
 
  比如在代言这件事上,虚拟偶像就被吐槽了。有网友认为,虚拟偶像代言服饰尚可接受,但在代言食品或化妆品时,则难以给消费者真实的反馈。例如,虚拟偶像翎Ling在社交平台发布口红推广时配文“滋润不干”,便被用户吐槽“完全没有说服力”。

\
翎Ling口红代言推文
 
  据国内权威互联网咨询平台数据显示,超八成网民在日常有追星的习惯,其中超六成网民会支持和关注虚拟偶像的相关动态。但就目前来看,虚拟偶像的受众主要活跃于“二次元”圈子,同真人偶像的受众并不完全重合。真人偶像可以为粉丝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这种填补情感需求的作用,虚拟偶像并不能完全替代。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即使要反复面对“塌房”,真人偶像的受众也不一定会从此决定住进“虚拟”的房子里。
 
  不管是真人还是虚拟偶像  德艺兼备才能长青
 
  因为虚拟就能永不塌房?实际上,虚拟偶像也不是百分百安全。
 
  限于技术的普及运用,虚拟偶像背后大多都会匹配“中之人”(虚拟偶像背后的扮演者),而因为“中之人”言行不当而造成的的“塌房”事件其实并不少。此前日本便有“中之人”因发表不当言论导致虚拟偶像疯狂掉粉。此外,“中之人”的恋爱、结婚行为与频繁更替,也会使得部分入戏过深的粉丝无法接受。

\
绊爱
 
  但无论是否有固定的“中之人”来扮演,虚拟偶像的背后总归是真人团队在运营。从构思设计到制作推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仔细把控,否则便会带来“塌房”的风险。
 
  在设计制作时,开发团队如果一味追求逼真的视觉效果,而忽略了原创和版权等问题,那就极易陷入“侵犯肖像权”或“抄袭”等纠纷,令虚拟偶像失去光环。即便一时能够瞒天过海,但当虚拟偶像成功“破圈”、获得大量拥趸后,其文化作品、商业活动、言行举止的每一处细节都将被放大,为公众所关注、审视。因此,开发运营的每一道环节必须经得起考验,切不可急功近利、冒侵权风险而自断后路。
 
  对已经“C位出道”的虚拟偶像而言,开发运营团队要善用其广泛的公众影响力,积极承担导人向善、引人向上的社会责任,更多开展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实践,不能因一己之私捆绑用户,诱导粉丝过度沉迷虚拟世界。也不能一味强调虚拟偶像的商业属性,沉溺于带货销售、代言宣传,误导人们在非理性消费的歧途上一路狂奔。
 
  总的来说,虚拟偶像规避了一些真人偶像代言“翻车”的风险,但优质的产品和高效的服务才是行业行稳致远的保证。偶像产业也不例外,无论真人偶像还是虚拟偶像,要想走得长远,都要提高产品竞争力,以确保品质“能打”,不会“塌房”。
 
  (综合来源:新华社、澎湃新闻、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
责任编辑:冯小珏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