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面孔
 
本期人物张宇

以三种创新促进美好场景营造与新动能培育

2021-04-22 10:22:34 来源:环球人物网
大号 中号 小号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经济全球化退潮和全球供应链调整也重构着全球经济体系,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和大国博弈加剧令我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擘画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我国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之需,便成为新时代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破解新时代实践课题的主要脉络,那么实践创新则是机制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新思想的指引下,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共存互动,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部行程,同时又不断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实践创新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而实践第一的观点又需理清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创造新中国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主席曾指出,要建立的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时代是最大的机遇,趋势是最强的动力。面对内外发展双重压力,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
 
  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等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纷纷将目光聚焦未来经济形态,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其中,成都在快速崛起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与典型示范性效应,恰是新时代中国培育新动能实践的一大亮眼缩影。
 
  2017年是成都培育新动能的元年,成都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抉择,鲜明提出聚焦“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七大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三年来,成都新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截至2020年底,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居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新经济企业逾45万家,7家企业达到独角兽标准,培育159家准独角兽企业;9家新经济企业科创板成功上市及过会。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全国第二,新职业人群增量全国第二。疫情下成为全国复工复产复市最快、秩序活力恢复最好的城市之一,“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品牌效应凸显。
 
  实践创新永无止境。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节点,成都又以发展新赛道、供给新场景、培育新主体、建设新载体、营造新生态的“五新”为引领,全面开启发展新经济的新征程,持续推动实践的创新。
 
  从找到适合自身城市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缘起,通过培育“关键软件、区块链、现代供应链等基础赛道”、“打造工业无人机、生物制药、新文创等优势赛道”、“打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未来赛道”三大赛道体系,从夯实基底、培育塔尖、挖掘潜力三个维度,提升城市产业能级。
 
  以不断供给新场景为引领,成都正着力构建场景营城的四大体系,致力于推动场景城市构建、促进场景孵化验证、加强场景示范推广,逐步形成从”城市场景向场景城市“迭代演化的城市发展格局。
 
  坚持注重外引内育优服的路径,加强新经济头部企业招引,深化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以新经济企业爆发式增长激活城市未来竞争能力。
 
  围绕2+6+N的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建强2个新经济发展支撑功能区,建好6个新经济发展承载体,打造N个新经济特色承载空间,以此构建出一个全域覆盖的新经济生态。
[page]
  机制创新
 
  要有建章立制不破不立的决心
 
  列宁说得好,实践不仅有普遍性,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而纵观中国的伟大实践,不难透视出实践创新又是机制创新、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传统动能很难再像过去那样“直线”上升,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但随着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有效转型,“双轮驱动”有望支撑起中国经济创造出新的更大奇迹。
 
  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上广深蓉等地将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与之同步推进,努力创造新供给,培育新需求,与创新息息相关的新经济则成为近年来中国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而这变革的背后,离不开实践创新基础上体制机制的助力。
 
  以成都为例,为了与培育新动能实践创新相适应,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委员会,作为负责新动能培育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切实解决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政府部门职责体系、制度创新供给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推动新动能培育在全国率先起势,从创新走向应用、从概念走向实践。
 
  而相较于传统的给优惠、给补贴,成都提出“供场景、给机会”的不同路径,对外宣布面向全球持续发布1000个新场景、1000个新产品,从场景营城理念出发,围绕“供场景、给机会”的逻辑,推动经济工作组织方式由“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释放城市场景建设项目投资约6400亿元,吸引社会资本约626.7亿元。
 
  在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中,场景成为培育新动能的新逻辑与新方法。通过政府营造新场景为新技术培育商业化应用市场。场景首先作为潜在市场出现,后期发展为细分市场,最后转化为主流市场。从技术视角看场景是孵化平台。从企业视角看场景是试验空间。从产业视角看场景是产业发展载体。“场景”逐渐发挥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两种优势,创造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产业政策工具。
 
  与成都相比,北京、杭州、深圳等地也致力于探索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场景营造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以建立新的机制确保场景应用落地。
 
  而这种在实践创新中衍生出的机制创新,能够激发部门协同机制的形成与运行,促进产业政策从具体门类中提升出来,在高屋建瓴中统筹协调推进,实现政策跨部门联合制定,提升产业政策的兼容性。
 
  通过成都、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机制创新的演进过程,侧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page]
  理论创新
 
  要有勇往直前创新不止的信心
 
  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指导伟大的实践。展望当今世界,在世纪性的发展潮流中,声言改革或变革者比比皆是,但取得成功者寥寥无几。
 
  为什么中国能够实现破茧化蝶?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够突飞猛进、创造中国奇迹?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遵循。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自信也来源于实践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各项工作,要靠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
 
  而成都的实践创新,正是中国实践的点滴。其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着理论成果,这种新成果的正确性、科学性又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作为中国首个新经济领域的特色新型智库。近年来,在新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研究上,全程参与了《2035成都新经济规划》,编写了全国第一本《新经济新动能》、《新经济新场景》等专著,解码新经济的重要微观主体,关注新经济和新职业人群发展的关系,通过新动能培育和场景理论等维度,让成都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发展找到了理论支点,找到了现实的逻辑起点,进而指导着成都经济社会发展。
 
  培育新动能的理论创新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守正创新,是注重实践、勇于实践,并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内涵要义之一。
 
  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我们党“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
 
  当前,我国乘势而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然全面开启,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站在战略布局新的历史方位上,要营造美好生活新场景,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更需进一步推进实践创新、机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坚持辩证统一三者的内在联系,在实践创新中增强推进机制变革、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机制创新、理论创新中指导实践创新,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推进实践之路常新、理论之树常青,方能奋勇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作者:张宇、房金。文章内容采编于房金对国家信息中心博士后、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宇的专访)
责任编辑:蔡晓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