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围绕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局面和新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些新的要求和部署,为谋划国企改革的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奋斗方向。
深化改革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活力之源。近年来,国企改革可谓是谋划深、步子稳、力度大、成果多。2020年6月,中央深改委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这是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顶层设计”和“行动指南”,全面深入地谋划了国企改革的重大事项和任务清单,并发出了动员令。三年行动期满,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有机融合的体制更加完善,“三项制度”(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两非业务”(非主营、非优势业务)结构调整大刀阔斧推进,“两类资产”(低效资产、无效资产)妥善处置的任务顺利达成,国企的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控制力全面提升。
改革是破除挑战、化解风险、寻找动能的根本途径。尽管疫情冲击给经济带来较大压力,但国企改革的成效令人瞩目,发展指标保持稳中趋优,结构指标显现提质增效。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同比增长8.3%;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同比增长5.5%;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5%;人均劳动生产率76.3万元,同比增长8.7%;研发强度持续提升,R&D经费投入同比增长9.8%;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2022年该指标一直控制在65%以下。
国企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着眼未来,新一轮改革部署已经马不停蹄拉开帷幕。2023年7月18日,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围绕国之所需,聚焦重点攻坚,扎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指引、注入新动力。具体来说,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总目标是“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总原则是“全面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总导向是“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两大着力点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充分发挥好国民经济“压舱石”和“顶梁柱”作用,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举措十分鲜明。一是抓创新。在考核评价指标上增加创新的权重,引导国企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使其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好地服务于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下力气攻克“卡脖子”难题。二是抓结构。国有企业要深耕主业,心无旁骛,拒绝短视,扩大格局,自觉主动地担任起“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的角色,向战略新兴产业进军,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制高点攀登。三是抓安全。当前国际局势诡谲多变,产业链供应链变得十分脆弱,国有企业必须发挥经济安全“压舱石”的功能,加强对关键产业链的组织力、主导力和控制力,尤其是在能源、资源、粮食以及部分“人有我无”的高科技产品领域,必须加强布局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四是抓机制。宏观战略和顶层设计到位了之后,微观机制是否有活力就极为重要,未来会积极探索构建新型经营责任制,创建更有激励性的收入分配机制,向市场化要活力。五是抓党建。此次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全面加强国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国企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对此我的体会是,国企里面党的干部队伍迫切需要更多的“三识干部”,即有知识、有见识、有胆识。知识提供改革创新的专业基础,见识打开改革决策的视野格局,胆识支撑谋划重大改革的果敢和魄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深化改革是国有企业攻坚克难的法宝,国家电投河南公司旗下的沁阳发电是一个极其鲜明的例证。沁阳发电过去是典型的员工吃“大锅饭”,干部坐“铁交椅”,老职工不满意,年轻人没干劲,氛围沉闷,连年亏损,2021年亏损4.4个亿,2022年亏损2.08个亿,处境极为艰难。国家电投集团以极大的决心和力度实施改革,汇集群众智慧,创新激励机制,唤醒员工活力,激发组织潜力。以“揭榜挂帅”机制为例:沁阳发电围绕“扭亏增盈”这个主要任务推行揭榜挂帅,基层锅炉专工王霄霄积极响应,勇挑重担,以厂为家,通宵达旦地试验,最终研制出新型配煤方案,每月可节约燃料成本近400万元,为公司扭亏增盈作出突出贡献。此外,沁阳发电同步推行激励机制改革,拿出1680万元作为专项奖励,鼓励创造,及时兑现,再加上薪酬制度改革向生产一线倾斜的引导机制,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沁阳发电的改革效果十分显著,今年1-7月,累计盈利1.35亿元,同比减亏2.83亿元,创下三年来最佳业绩,其改革经验引起多方关注和重视。
改革的潜力是无限的,国企将在改革中获得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作者系国家电投集团河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