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红毯暨颁奖典礼在福建厦门举行,讲述人与土拨鼠和谐共生的《再见土拨鼠》荣获最佳儿童片奖。与《长津湖》获“最佳故事片奖”、朱一龙获“最佳男主角奖”等新闻相比,“最佳儿童片奖”花落谁家显得关注寥寥,但中国儿童电影近年来的发展却时常引来高度关注,既有成就、赞美,也有困境、争论。
据中国儿童电影学会统计,近10年来,中国每年生产超过60部儿童电影,其中不乏《大圣归来》《哪吒:魔童降世》等既“叫好”也“叫座”的优质动画电影,它们一步步走到“国产之光”的聚光灯下,实现了中国动画追赶世界水准的新飞跃;反观真人类儿童电影,在一些电影节相关奖项评选中,一批兼具故事性与时代性的儿童题材电影涌现出来,让观众看到儿童片思想内涵与艺术表达的高度契合,但现实情况是,因为商业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真人类儿童电影很难获得与孩子见面的机会。
挖掘“中国色彩、成长启迪、时代新意”的典型故事是儿童电影创作的关键。《再见土拨鼠》 胜在“万物有心”真诚质朴的表达,贵在讲述的是典型的中国故事,才达到了让国内观众看得进眼、入得了心的效果。这其中,还离不开人才与创新的良性循环:当市场给予足够回报,创作人才便不易流失;而只有留住人才,我们才能看到更多创新的作品。
成人应平视、好奇、兴趣盎然地走进儿童的世界,摒弃说教的姿态、功利的考量,让儿童电影真正“经由大人、为儿童去”,才能克服儿童电影发展的另一障碍,那就是缺乏童真的想象力和“儿童本位”思维。儿童电影必须关注儿童的“游戏心理”,俯下身去,才能制作出“基于儿童视角、符合儿童心理、戳中儿童笑泪点”的好作品。
今年是中国动画诞生100周年,太多经典画面留在了几代人的童年里。此外,还有许多反映革命年代的真人类儿童电影,如《三毛流浪记》《鸡毛信》《红孩子》《小兵张嘎》等,都让人留恋赞叹。探其根源,还是“人”的重要性:创作者能否共情地投入进一个儿童身处的世界、又能否赋予这个世界以更多纯真的快乐与成长的启迪。也许,革新真人类儿童电影的破局之径,是让更多年轻创作者尝试挑战这个难题,尤其是那些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创作者的参与。(文丨吕帆)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