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从舞台上方打下,一把巨型伞骨缓缓推出,伴随京剧武生唱腔,红衣女子随节律舞动,傲骨嶙嶙之感扑面而来……11月6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结果发布,这部来自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的作品《塑骨》荣获当代舞奖。
“舞蹈展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伞过程:削制、晾晒、钻孔、拼架、串联、成骨,一把好伞的成败就在于此。”《塑骨》编导杨畅告诉记者,该作品在编创中,运用现代艺术的理念打造当代审美视域,将“塑骨”作为作品立意,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辈又一辈艺人默默的坚守,这是塑巴蜀人之骨气,也是塑传统文化之根基。
伞的表达
未完成的另一种状态
舞台上,巨型伞骨如时间轴转动,成为《塑骨》舞台的一大亮点。“一般人说到伞,注意到的都是伞面,很少有人能看到伞骨,看到这个作品我才意识到,没有伞骨哪来伞面。”在此次“荷花奖”评奖中,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评价道。
将伞骨作为作品主题,源于杨畅在出差飞行途中偶然看到一篇介绍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文章。泸州分水油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保留完整的传统手工制伞技艺,被称作“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作为泸州人,杨畅过去知道泸州分水油纸伞,但对它的制作技艺却并不了解。制作一把伞,须经锯托、穿纹、网边、绘画、印刷、糊纸、扎工、晃油、箍烤等数十道工序。伞骨制作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能否反复撑收不损坏,清水浸泡不脱骨,风中行走不变形,一把伞的牢固耐用取决于此。
“这个‘塑骨’的过程牢牢吸引了我,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杨畅说,出差结束回到四川,他便立即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采风。
到了镇上,古街老巷随处可见油纸伞,大大小小的伞面撑开,蔚为壮观。还有许多尚未制作完成的伞骨撑在地面晾晒,竹节尽现。
“伞做完是一种状态,未完成的伞又是另一种状态,也有一种很独特的美感。”杨畅说,伞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道具,提到舞台上的油纸伞,很容易联想到江南水乡的温婉柔美。但一面面撑在地上的伞骨,让杨畅看到了伞的另一面——刚健的、强劲的、风骨铮铮的力量感。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把这样的伞呈现在舞台上。
舞的意象
“塑骨”就是塑巴蜀人之骨气
舞台上,一面巨大的伞骨,在一位“老翁”的推动下,如同时间轴,在持续的推动中流转,这是非遗传承人在代代相传做伞的意象化表达。伞推到前面,透过镂空的伞骨,观众可以看到后面的舞者,充满了空间感和时间感。
伞要够大,才能呈现最佳舞台效果。在分水镇,杨畅找到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为节目做伞。毕六福曾创下世界吉尼斯最大油纸伞纪录,被誉为“中国伞王”。为了防止伞在表演中损坏,毕六福特意将棉线换为纳鞋底的线,经过3个星期的工期,制作出舞台上高3米、直径5米的伞。
分水油纸伞用材很讲究,在制作批子和衬子时,要使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同时还要向阳生长,才能保证竹子的柔韧性。“一把优秀的伞,要做到伞骨均匀,伞根撑展。”“楠竹得看黄历,选农历八月十五到小寒之间的,要撑展、要够直。”在一次采访中,毕六福提到。
这也印证了杨畅对于节目的构想,竹子是柔韧的、有力量的,舞台也要呈现出刚直的、有韧劲的、骨骼感分明的画面。
杨畅与服装设计师崔晓东商量,给舞者头戴红色伞饰,远远望去像是红色伞面。“如果让她们打伞跳舞,又容易跳入传统表达方式,做成头饰更加抽象,也可以让她们的动作表达更加自由。”杨畅说。
在配乐方面,《塑骨》没有使用常规的音乐旋律,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杨华将京剧、川剧唱腔,配合彝族等民族音乐,融合成一种“世界音乐”。舞者们屈腿倾身,优雅而有力地律动着,充满硬朗舒展的力量感,在视觉激荡中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金竹百年不变节,伞骨千年不弯腰’,这也是在采风时,制伞人告诉我的。”杨畅说,“舞蹈动作和伞骨很像,竹子既硬朗又充满韧劲,我们希望用意象化的手法,表达坚韧不拔的气质。竹有节,人有志,塑骨就是塑巴蜀人之骨气。”
新的理念
用现代艺术演绎传统文化
《塑骨》的呈现,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准备。”杨畅说,每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打磨,凝结了整个团队的力量。学院黄进、白莉、麦陈玲、李妮亭等排导先后扎进练功房,反复帮舞者抠动作,力求舞台上最完美呈现。
在后期,杨畅则让自己抽离出来,去思考集体画面的构成。“现代舞蹈不单是舞蹈本身,美术、灯光、服装、造型等都非常重要。”
舞台上,在推伞前行的过程中,一束光打向推伞的“老翁”。这束光最开始出现在舞台右侧,最后一点点推移到另一侧,代表非遗传承人一年又一年脚踏实地地坚守。“这束光代表时间,具象化则是代表太阳,刚开始大家想把它打得更圆一点儿。”杨畅说,到后来他和灯光师蒋有学发现,太具体反而会丧失一些艺术性,所以最终呈现的是更写意的光圈。
关于结尾的表达,杨畅也在两个版本里反复斟酌——舞蹈在老翁推伞前行的过程中结束,还是加上一个更加传统的“点题”结尾,让老翁最终做出一把完整的伞。“直到正式比赛前才最终确定了前者。”杨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匠人默默无闻地坚守,我们更多想表达的是,这种坚守可能并不在于有没有具体的结果,最重要的还是坚持的过程。”
在杨畅看来,《塑骨》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更坚定了他对创作方向的思考。在此前《遇见日子》《年轮》等作品中,杨畅也尝试运用现代艺术的理念打造当代审美视域,探索传统文化的舞台新表达。“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太多值得挖掘和展示的主题。”杨畅说,“未来,我还会继续创新表达方式,用现代艺术演绎传统文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