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开启为期5个多月的科考征程。
此次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它将位于罗斯海沿岸地区,建成后预计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80名,越冬考察人员30名。科考队还将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极洲生态系统的影响,监测水体和大气环境。此外,科考队还计划参与评估冰盖状况的国际项目。
为啥有些研究需要到极地去进行?是什么让南极如此特殊?在南极活动、作业时是如何辨认方向的?生活条件如何?到南极,不管是科考还是旅行,要遵守什么样的规范?
科考为何如此青睐南极?
无论是从极地景色还是自然科考来看,南极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博物》杂志编辑部内容总监刘莹表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南极地理位置特殊。南极处于地球极点,这意味着接收太阳的能量最少;二是南极海陆格局特殊。与北极被陆地包围不同,南极是一个被海洋环抱的大陆,这一圈围绕着南极岛的海洋就像围巾一样,隔绝了南极的空气,极地地面的气流难以出去,外面的暖气流也无法进来,加剧了南极的寒冷。
正是地理因素上的特殊,一些全球性的研究才一定要到南极来,比如气候变化等研究热点。要研究地球温度变化有多大,南极作为最冷的地方,这里的研究结果就变得非常重要。此外,地球的磁极也在南极大陆上,有关地球磁场的研究也必须要到南极来。
在南极如何分清东南西北?
“站在南极点,所有的方向都是北。”在南极到底该如何辨认方向?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周春霞介绍,早期科考队员在南极开展测绘工作主要使用陀螺仪和经纬仪。GPS出现后,科考队员进内陆及在站区附近野外采样都会配备手持导航仪,科考队也会开展相关集训,要求根据导航仪找到相应的目的地。
尽管导航仪能够以可视化的方式提供方位信息,但由于内陆冰盖存在冰裂隙,为保证安全,最好按照有历史参考坐标点的路线行进。目前我国有两条重要的科学考察路线分别是从中山站到DomeA、从中山站到格罗夫山。
南极生活条件有多恶劣?
周春霞介绍,在南极开展度夏工作相对容易,比如长城站气温通常在0℃以上,中山站接近于0℃,并且这两站都有极昼现象,白天工作时间长。但有些全年的科考任务也需要越冬进行,冬季的环境就更为恶劣。比如,中山站从2月底开始频繁降雪,有时雪堆积得比人还高,在极夜时又见不到太阳,执行科研观测任务时,需要结伴摸索着才能从生活栋去到观测栋。
我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员王培博士介绍,南极的夏天冰雪融化,地面比较泥泞,需要有一双好的胶鞋。衣物要便于清洁且防水,并且穿衣也要有所讲究。一方面有时气温在0℃左右,看上去不低,但南极风大且频繁,体感温度非常低;另一方面大量的徒步和爬山会产生很多热量,因此穿衣既要保暖也要能够排汗。周春霞补充道,南极白茫茫一片,还需要佩戴防辐射的墨镜和面罩,以免皮肤晒黑脱皮。在饮食上,雪龙号每年会提供补给,肉类食品能够得到保障,但新鲜蔬菜较为稀缺,主要以土豆、萝卜和大白菜为主。
捡个石头当纪念?不允许!
近年来,南极旅行的热度也越来越高。刘莹介绍,最主流的方式是从离南极最近的陆地坐游船出发,如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或是非洲的南非。行程通常穿越南大洋到南极大陆和周边海岛,观赏景色和野生动物,偶尔也有些徒步和皮划艇的小项目。
我国的科考站也有机会对游客开放,长城站在游船较为容易靠近的区域,游客相对较多。并且长城站是我国第一个科考站,其中的第一栋科考楼改成了纪念栋,便于游客留念打卡。
去南极旅行需要保护南极的生态环境。一是不允许惊扰动物、离动物太近;二是从南极的一个岛去到另一个岛之前,回到船上需要冲洗鞋底,避免把岛上的泥土带至另一个岛。值得注意的是,南极大部分地方没有纪念品店,捡拾石子带走的行为不被允许,这是因为南极大陆被冰雪覆盖,石头是阿德利企鹅和巴布亚企鹅等筑巢的重要原材料。
此次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建设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周春霞表示,长城站在西南极,中山站在东南极,罗斯海站靠近罗斯海,未来希望基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开展多学科的考察,为科学研究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数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