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
一个小山村里......”
“直到一个人像一束光一样
照进了我灰暗的人生。”
......
2022年3月,苏正民作为一名本科毕业生,他毕业论文结尾的致谢部分,竟洋洋洒洒写了6000多字,来回顾自己虽“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引起广泛关注。
6000多字致谢爆红网络
毕业后选择回凉山支教
据了解,致谢部分中,光是被他点名感谢的就有65人,既有自己的大学老师,也有求学路上帮助过自己的人,既有一起支教的朋友,也有一起努力的同学。
据了解,苏正民大学期间多次参加志愿服务、无偿献血活动。
2019年,他发起了凉山阿依助学计划。“阿依”在彝语中,是“儿童”的意思,他号召同学们“一天节约一块钱、一个月少喝两杯奶茶”,用月捐的资金去帮助凉山的困难学生。几年下来,18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师生加入其中,一同资助了65名凉山贫寒学子。
2022年8月,他回到凉山越西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如今,支教结束后,他已返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他与凉山孩子们许下约定
毕业后,苏正民将再回大凉山
9月2日一早,苏正民就从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出发,历经一天一夜的行程,在换乘了几趟列车后,于3日清晨抵达武昌火车站。
对于三年的求学新阶段,苏正民已做好规划。他告诉记者,自己会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未来的三年,我就想在学术上能有所成长和收获,多学知识,能有所沉淀。”
苏正民说,自己依然会坚持做公益,依然会关心家乡凉山孩子们的成长。“我是大凉山的孩子,一定会回到家乡大凉山的,家乡需要我们回去建设,我想学更多本领,然后回到家乡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苏正民回到母校继续深造,他支教的越西二中也已开学了,孩子们又迎来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的三名支教老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