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没有海
却走出了一个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世人皆知郑和下西洋
但郑和船队长什么样,鲜有人知
在云南省昆明市
有一位郑和的“老乡”叫付昆祥
他决心用船模再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复活”郑和船队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第19个中国航海日
在这个以郑和下西洋首航纪念日设立的特殊日子
让我们一起倾听“复原”郑和船队背后的故事
最外围的一层是战船
往里依次是马船、水船、粮船……
其中最醒目的,是被簇拥在船队中央
甲板上竖立着“九桅十二帆”的旗舰——
“天元号”宝船
船队呈飞燕阵排开,旌旗飘飘
600年前郑和下西洋时千帆竞发的浩荡场面
通过一艘艘栩栩如生的船模,呈现在世人眼前
这21艘按1:100比例做成的郑和船队船模
如今陈列在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
是博物馆最受欢迎的展品
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船队
头发花白的昆明市古船船模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付昆祥
宛若一名老船长,眼神中满是自豪
付昆祥17岁加入云南省航模运动队
退役后创办了自己的船模厂
做船模至今已有40年
选择做郑和船
是因为他有个愿望
“用船模再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做郑和船模不容易
难的不是工艺,而是史料的搜集
郑和船队没有图纸和实物流传
仅有有限的历史文献作为参考
从只言片语的史料里还原郑和船队,难度可想而知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
郑和船队由200余艘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
其中郑和宝船有60余艘
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
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
长约150米,宽约60米
为了让船模贴合历史
老付和团队成员前往南京、福建、广东等地
去当地博物馆搜集与郑和有关的资料
向渔村的老船工请教古船制作技艺
最终确定了郑和宝船的船型为福船
按照史料记载的船队编制
老付将自己心目中的郑和船队设定为
宝船62条、粮船20条、水船15条、马船20条、战船86条、坐船5条
一共208艘舰船
木工、漂染、缝纫、雕刻、绘画、上漆……
一艘郑和宝船船模的制作,从设计到制作完成
要花两个多月的时间
2014年7月
付昆祥团队历时3年打造的郑和船队完成
遗憾的是,由于复制的比例是1∶50
最大的宝船长达3米
完整展出船队起码需要一块足球场大小的场地
老付唯一一次全部摆放郑和船队
还是在朋友的仓库里
为了能够完整展出
老付决定以1∶100的比例再次“复原”船队
“做郑和船,不仅是简单还原轮廓和外观,
船的结构、图案、甲板建筑等细节也要尽可能贴合历史,
展现中国古船的文化内涵。”
以宝船为例,老付设计了五层甲板
还原了中国古船的水密隔舱结构
桅杆按史书记载的“九桅十二帆”建造
船尾的指挥楼屋顶
采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斗拱结构
2019年
德国科技博物馆收藏了老付制作的“天元号”郑和宝船
欧洲的专家看到这艘船后
给出了“震撼”的评价
老付说:
“外国专家的震撼不单是对船模,
更是对600年前中国就有如此精妙的造船技术感到震撼。”
600年前,郑和船队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舰队
从1405年初次出航,到1433年的第七次航行
郑和船队28年里远涉重洋
足迹从印度洋到波斯湾
最远抵达赤道以南的东非沿岸各国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还早了半个多世纪
在此期间
郑和船队从未掠夺他国的一寸土地
而是为沿线国家带去和平与友谊
这让老付由衷感慨:
“中华文明从骨子里就没有殖民掠夺的基因。”
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老付在做船之余
更注重技艺的传承和郑和文化的宣传推广
他将船模制作技艺传授给80后徒弟王黎
与多家中小学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开设古船文化体验课
看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娓娓道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老付感到很欣慰
他的思绪回到十年前的一次展览会上
一个10岁的外国小女孩
在他展出的一艘西方船模前
流利地说出这条船的历史故事
“我们这些生长在郑和故里的人,
有责任将中国这段伟大的航海史,
代代相传。”
如今,付昆祥团队复原郑和船队的努力仍在继续
1:100的郑和船队模型制作进度接近一半
57岁的他有一个“航海梦”
“等到郑和船队全部做完,
我要带着它们沿着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巡展,
重现当年波澜壮阔的航海旅程。”
统筹:张帆
策划:叶传增
文案:叶传增 徐前
摄制:庄志斌 蔡树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