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一个家族,一辈子,一件事

2023-12-25 09:14:13 来源:环球人物网-环球人物微信
大号 中号 小号

12月21日,以“聚力·奋发2024”为主题的环球人物年度盛典在北京举行。

本次活动邀请到毛泽东同志卫士长李银桥之子李卓韦,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人工智能高层顾问机构专家曾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首席科学家胡伟武,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百年昆曲世家传人周好璐,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钤,以主题演讲的方式,分享自己在这一年中的感悟与思考,凝聚共识,奋力前行。

以下为周好璐的演讲内容。

说起我的家族,或者说昆曲与《人民日报》的缘起,还要从一篇著名的社论谈起。

那是1956年4月。祖父周传瑛是昆曲“传字辈”代表人物,与王传淞、包传铎、朱国梁等人演出了昆曲《十五贯》。后来,浙江昆苏剧团把这部以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提倡实事求是为主题的昆曲演进了中南海。

毛主席看了两遍,大加赞赏,并指示:“这是一出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这个剧团要奖励。”周总理连看三遍,赞誉“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由此,式微的昆曲重获新生。各地昆曲院团也纷纷恢复成立。

我所在的北方昆曲剧院也正是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于1957年6月22日正式建院,担负起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乃至世界范围,传承传播昆曲的历史重任。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书写了近代昆曲复苏的宏伟蓝图。

我父母也是从事戏曲行业的。他们基本与共和国同龄,这一辈子经历了社会变革和传统行业发展的低谷,但是从来没有受过干扰,专心传承,培养了很多学生,在业内也获得了许多国家级奖项。他们认为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是让独生女也从事了昆曲。让“传承有序”这四个字在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相较于筚路蓝缕的祖辈、坚守奋斗的父辈,我是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巨大红利的“80后”。昆曲以血缘的方式在我身上流淌。祖父母和父母都是我昆曲之路上的导师,我从小看的听的都是昆曲。

对这一点,我父亲非常得意。他说“我女儿唱昆曲肯定地道,因为不是短时间暴腌出来的咸肉,而是像火塘上挂的腊肉,是长年累月熏出来的,所以入味”。我父亲并不懂现代语境中,腊肉和鲜肉的含义是啥,但是他的比喻似乎也挺形象和生动。

坦率说,从我知道自己叫什么时开始,就坚信自己长大后一定会成为一名昆曲演员。

原先我叫周早早,就是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桌子上刻的那个又像花骨朵又像小火把的“早”,家人希望我早成才、早长大。

后来办身份证,父母便商量着给我起了“周好璐”这个大名。说实话,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它不够诗意。但是父母说:周好璐,走好路。传承传统文化,最忌讳的就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我们不期待你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只要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女孩子一辈子走一条好路,就足矣。

父母的愿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得到了实现。所有个人的努力和成就都离不开国家繁荣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我作为昆曲的从业者,一个百年昆曲世家出生的传承者,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可以心无旁骛地传承前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同时又可借助新时代的东风,网络的力量,用更多途径、更多方式去宣传昆曲。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真正走上一条宽阔的好路。中国共产党又在新时代,浓墨重彩地绘制出了盛世雅音的璀璨蓝图。我真是生逢其时,何其幸也!

古老的昆曲几度兴衰。祖辈穷尽一生,拼力将昆曲的血脉传承下来。在党的扶持下,昆曲老树新芽,死而复生。

父辈子承父业,兢兢业业把昆曲事业传承下来。而对我这个喝着咖啡、唱着昆曲的“80后”来说,无论演员的舞台、老师的讲台,还是研究者、非遗保护者的桌台,或是宣讲员的宣讲台、喜马拉雅主播的电台,都是我把昆曲之美传承传播得更广更远的大舞台。

多年来,国内外500多场的昆曲讲座,让更多人因为我而爱上昆曲。这也是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事。

只有把传统文化视为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才能激发更深沉的爱国心,树立更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个家族,一辈子,一件事。

百年昆曲世家,见证、亲历了百年昆曲的兴衰沉浮,更见证了作为民族文化之典范的昆曲艺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正向世界自信地展示出独属于泱泱东方大国的底蕴与气度,成为真正的盛世雅音!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责任编辑:高玮怡
声明: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人物》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纠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