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国内

“遗产君”吴运杰的访古之旅

2023-12-18 09:26: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庞丁 等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遇见你丨2023不负热爱 “遗产君”吴运杰的访古之旅

2023年即将过去。回望2023,我们看到了无数普通人的奋斗与坚持,看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而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与坚持,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不平凡的价值与意义。今天这份滚烫的热爱,我们先从一张火爆网络的地图说起。

一张记录近万处文物古迹坐标的访古地图

这张密密麻麻的地图,前不久成为热议话题。将地图放大后,博物馆、古塔古寺、亭桥院落……近万处文物古迹的坐标都清晰可见。网友震惊于璀璨如繁星的国宝印迹,也对绘制地图的人充满了好奇。

它的作者是一名90后文物爱好者,也是网上拥有五百多万粉丝的历史博主“遗产君”。他叫吴运杰,8年来,他以行者姿态,在祖国大地上踏行万里,寻找、探访、记录文物古迹。让我们一起走进吴运杰的访古之旅,感受他对文物的热爱。

今年30岁的吴运杰,在过去八年时间里,足迹遍布全国近30个省区市,参观文物点超2000余处,打卡200多家博物馆,拍摄了30余万张照片。让网友们震惊的那幅收录了近一万个古迹坐标的地图,实际是他的“工作图谱”,里面记录的都是他已经去过和准备前往的古迹点位。

吴运杰:我里面所标的每一处点,都是我觉得它保存比较完整、文化艺术价值比较高,它的外观看起来要比较好看。对我个人而言,我是各种类型的文物我都喜欢,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桥,或者是一个不大的亭子,或者是一个比较破败的古民居。那么在我的眼里都是有艺术价值的。

吴运杰对文物的热爱,在很小的时候就埋下了种子。

吴运杰:在我几岁的时候,在我爸妈的影响下,他们喜欢看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这个节目会介绍全国各地的历史遗产,像比如说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我从小就知道,原来祖国大地上还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而且就是我们的祖先原来在数千年前就拥有如此的智慧,所以从小文博的节目就对我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种下了一颗种子。

2015年,还在上大三的吴运杰开始了自己的访古之旅,每次站在历史遗址,他都仿似在和古人跨时空对话。

吴运杰:比如说我们看到的在佛上面的两身飞天,一左一右。那么我们看到更早时期,比如说在莫高窟里面,我们也能看到唐代的飞天,但它是线描,相当于是绘画的形式,是2D的。我们在这里能看到3D形象的,以浅浮雕形式的一个飞天,仿佛马上就要从这个墙壁上脱壁而出,非常生动。还有力士的脚趾。你看它的脚趾还是抓着地的,非常的有张力,这就是古代工匠的细节。

逐渐丰富的访古经历让吴运杰的历史文博知识日益累积,在四川巴中水宁寺石窟,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吴运杰:其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四川广元的石窟,是深受到当时长安和洛阳的影响。你在这边能看到非常多的不管是佛造像还是力士,跟龙门石窟几乎一模一样。这很有意思。虽然我们在龙门石窟看到的是断壁残垣或者是一些不完整的石窟。但是我们能够通过这么完整的窟龛去脑补一下曾经的龙门石窟完整的情况是多么的华丽,多么的辉煌。

这种美好的感观和体验让吴运杰有了分享欲,他在网络上发布了自己的访古游记,吸引了很多文博爱好者的关注。2017年,吴运杰辞掉了工作,在网友们的支持下开始全职访古。

吴运杰:2017年的时候,当时我才毕业一年的时间,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当时也是受到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关注我的朋友的帮助。就当时我的相机是网友给的,我身上的衣服包括鞋子,包括手机都是全国各地的,来自网上的粉丝送给我的。就是大家也是看着我,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情很有意义。相当于是我带着他们一起到全国各地去看这些历史古迹。

一个人,一台相机,一个背包,还有一腔热血。就这样,吴运杰开始了一直在路上的生活。每到一地,他要跑完当地所有博物馆、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拍摄大量照片。在查阅书籍、论文考证后,将形成的资料在互联网平台分享。

吴运杰:这是我在山西临汾拍的一座明代的楼阁,但是我后来上网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在十几年前,它是一座非常破败的濒危建筑。后来我想它是怎么修复到现在看起来非常漂亮的状态。然后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原来村里有位老奶奶身患重病。她想让她的儿子把他治病的钱给省下来,用来修复这座楼。很遗憾后来老奶奶去世了,然后她的儿子也遵守了她的一个遗愿,把这个钱用来修复这个楼。附近的村民也是受到感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所以大家就合伙把这个楼给修复成它以前的很完整的一个状态,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这座很漂亮很精致的楼阁。所以这也能启发我们是否有时候可以动用一些民间的力量来保护我们这些比较脆弱的乡土文化遗产。

这样的惊喜与感动,常常发生。在云南的一个小县城,吴运杰竟偶然踏访到了自己偶像的故居。

吴运杰:在没有做任何攻略的情况下,突然看到有个徐霞客故居的一个地方,然后突然看见一座明代的老宅子竖立在面前,觉得特别感动。这应该是能看到就是真实的与徐霞客有关的历史遗迹。因为他在他的徐霞客游记里面确切地记录到他住的这个宅子里面,而且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感觉就四百多年,我们与古人,好像打开房门那一瞬间像打开了时光大门。你仿佛与你的偶像跨时代交流,觉得很有意思。

跋山涉水寻古迹 拍摄撰稿做分享

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被吴运杰的专注和执着吸引,有人叫他“现代徐霞客”,有人羡慕他“行走天涯”的潇洒。

然而访古旅程并不简单,尤其是刚起步的时候,当时吴运杰作为一名文博科普博主,没有流量,收入也很微薄,经历过多次“断粮”的情况。

吴运杰:其实在17年年底的时候,我是有想过放弃这个事情。因为我要去拍摄,不管是博物馆、古建筑成本非常高。而且我投入的时间精力也非常地多,但是往往就是获得的回报非常小。

每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支持者的帮助,让吴运杰打消放弃念头。

吴运杰:我当时在山西大同就住在一个阿姨的家里面,住了三个月的时间。人家提供吃住。让我可以把大同和周边的古建筑、博物馆拍好。以及包括来自全国各地关注我的朋友,他们提供的帮助使我能够在我最艰难的一年,有信念能够坚持下来。

吴运杰的访古行程总是很赶,经常早8点出发,晚上10点才返回住处。受累生病是家常便饭。

外出作业十几个小时,回到住处,吴运杰还要整理资料撰稿。作为文博科普博主,他要求自己发出的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能经得起检验。

吴运杰:像我最开始拍这些文物的时候,我在想怎么能把它拍得特别好看,让观众体会到一种很直观的美。我就买了很多摄影方面的书籍,学习怎么去构图,怎么把文物拍得美美的。只是把文物拍的好看还远远不够。因为我需要向观众传递这个文物背后的一些历史、工艺方面的价值。所以我同样也是买了很多文博方面的书籍,并且查阅了大量的论文,那么像我现在做的文博笔记也有几十万字。我就想怎么就在把这个文物拍好看的同时,把文物背后的一个故事给大家讲述清楚。

虽然旅途中有苦又累,但这样的生活,让吴运杰感受更多的是充实和快乐。

遍访古迹的日子里,吴运杰也有失落和难过,有时走了很远的路才发现要寻找的古迹已然不在。吴运杰说,他常常要跟时间赛跑。

吴运杰:我们也是想多跑一跑这种乡村的一些古迹,它的话来说还是来说比较脆弱,尤其是一些比较小的野生田野景点啊,尤其是一些比较小的田野文物。比如说一个亭子、一座桥或者是一座民居大院,很可能就是一场山洪或一场暴雨就毁掉了,它就没有了。所以说这就是我们不辞辛苦去奔波的意义。我们能够记录它的历史、现状,哪怕是说以后再进行文物的一个复原,我们都有这个资料能够提供出来。

丰富的访古经历让吴运杰的历史知识日益累积。2022年,在总台第二季《中国国宝大会》中,他在12轮文博知识竞答中过关斩将,最终夺得冠军。

现在,访古仍是他的主要工作,不同的是他不再是独行侠,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文物爱好者和他同行。

在文物古迹中认识中国 读懂中国

有了同行的伙伴,访古过程中的安全性、趣味性、专业性都有了提高。这一次,他们以川北地区唐宋佛教石窟及摩崖造像为研究主题,在四川省广元、巴中、遂宁地区待了2个多月,走访了大量田野文物。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唤醒更多民间文物保护的力量。

吴运杰:我国的田野文物的保护依然难度非常大。像四川石窟数量就有两千多处,要想每一个都保存得特别好也是非常非常困难。尤其是一些极为偏远的田野或者是山村里面,你很难说派专门的文管员就守着这个窟,而且经费压力也特别大。

吴运杰说,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承载了祖先的智慧、创造、精神,他的理想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物,热爱文物。在文物古迹中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吴运杰:我的规划是,沿着我所做的文物地图,把里面所登记的博物馆还有古建筑、石窟等文化遗产一个一个刷完。然后在各个平台上继续给大家分享。那么同时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想去国外的博物馆拍,尤其是大量收藏中国文物的博物馆。以另一种方式把这些文物请回他的国家。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超过76万处,吴运杰地图所记录的,其实还不足总量的2%,但地图上坐标的密密麻麻,已足以令人看得人眼花缭乱,深受震撼。我们期待见到一张标准的、完整的“全国文物古迹地图”,但那并不属于吴运杰的工作。他正在做的,和三百多年前的徐霞客一样,以个人化的视角重新发现历史,深度感知文化,这与全景式的记录同等重要。

吴运杰用地图标注古迹,用双脚丈量大地,这份可贵的实测精神确实与当年的徐霞客一脉相承。16世纪的“80后”徐霞客用一生抒写“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豪情,20世纪的“90后”吴运杰则与众多同道一起实践“访历史而注文博”的理想,他们与他们所钟爱的灿烂文化一样,都值得我们无比自豪。

(总台记者 庞丁 杨晨 马荣达 王睿哲)

责任编辑:李佩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