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长三角一体化 > 浙江
乡音无改 传承发扬

《阿奴平湖宁》校本课程进校园

2024-08-30 17:52:14 来源:环球人物网 作者:李璐璐
大号 中号 小号
 
    “侬姓啥?阿奴姓黄。啥个黄?草头黄……”一声声童稚的声音,喃喃着亲切的乡音,这是浙江省平湖市林埭中心小学校本课程《阿奴平湖宁》课堂上传出的朗朗之声。
  阿奴平湖宁社群创建人、浙江省平湖市钟埭街道乡贤参事会副会长陆永林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平湖童谣中的‘阿奴’也作‘吾奴’,是‘我’的自称、谦称,极具平湖方言特色。”
  近年来,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地域交流的加强,平湖方言的使用越来越弱化,变得“陌生”起来,就连平湖本地的很多孩子也不太会说“平湖咸话”了,更不要说新居民子女了。
  “平湖方言如果不注意保护和传承,长此以往,方言所承载的地方性标志、历史和风土人情等也将消逝。传承和发扬地方方言,对于学校来说责无旁贷。为此,自2020年起,林埭中心小学开设了《阿奴平湖宁》校本课程,为平湖方言的发扬尽绵薄之力。”浙江省平湖市林埭中心小学老师李春其说。
  为了编写适合课程教学的材料,课程组教师参考了专家对平湖方言进行保护性整理后出版的书籍,如《平湖俗语选编》《平湖俗语故事》等,对平湖方言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同时,课程组教师也从网上搜集平湖方言的相关素材,并组织一些本地老教师进行筛选、研磨,系统地完善了教学资料,并对一些不确定的内容进行考证。在编写资料的过程中,课程组教师对方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感受到了方言的魅力以及方言所蕴含的厚重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阿奴平湖宁》校本课程进校园  
课程教学参考资料。
 《阿奴平湖宁》校本课程进校园 
教学资料《阿奴平湖宁》。(受访者供图)
  前期教学资料编写完成后,学校会在每周一下午的“快乐星期一”校本课程中教学。课程内容为平湖特色的常用语、谜语、童谣、俗语故事等,丰富多样。在方言的学习中,除了课堂上的模仿学说、对话交流外,也开展一些游戏来融入方言学习,如“载灰子”“跳皮筋”“跳房子”等,在游戏中边玩边唱,孩子们乐在其中。
  《阿奴平湖宁》校本课程班里,不但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孩子,也有新居民随迁子女,或者说是新平湖人。课堂上大家一起学说平湖话、唱平湖的童谣、猜平湖的“瞒瞒子”(谜语)、说平湖的谚语、讲平湖的民间传说……本地孩子还有模有样地当起了新居民孩子的方言“小老师”。
  课后,办公室的年轻老师笑着对李春其说:“刚才一直在听你唱平湖的童谣,太好听了,没想到我们平湖咸话这么有趣!”更有趣的是,放学时,有孩子见到李春其时,会这么打招呼:“阿奴平湖宁老师再会!”孩子口里那浓浓的乡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不断绵延。
  除了在校的学习外,课程组教师也利用好本地资源,让孩子回家向爷爷、奶奶等学说方言,收集、补充自己的方言库。孩子们时常骄傲地给同学分享爷爷奶奶小时候说的“瞒瞒子”“山歌”等素材,丰富了学习内容,开阔了眼界。
  《阿奴平湖宁》课程让孩子们了解了平湖方言里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地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
  “一方水土一方宁,格里侪是平湖宁。”在平湖还有这么一个“明星”社群,叫做“阿奴平湖宁”。这样一个带有地方语言特色名字的社群正凝聚着来自叔同故里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行业形形色色的人,在这里更多的是思想的互动,情感的碰撞,而牵系他们之间的恰恰就是浓浓的乡情。
 《阿奴平湖宁》校本课程进校园 
社群“阿奴平湖宁”logo。
  “‘阿奴平湖宁社群’每年会邀请一些孩子来参加乡聚活动。乡愁是一种传承,记住乡愁,就是要记住本来,延续根脉,传承几千年来深藏于我们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就是要帮助孩子们从小植下爱家乡的种子,激发爱祖国的情感。”陆永林说。
《阿奴平湖宁》校本课程进校园  
每年大年初一,各地平湖乡贤回乡在山塘花园餐厅举办乡聚活动。(受访者供图)
  如果一种方言消失了,那么,也就可能是一种文化的终结。国学大师钱玄同曾说:“方言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语言;方言文学的本身,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它们自己发达,它们永远存在。”陆永林表示,他将继续努力让乡音更加响亮地发扬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李璐璐
关键词: 《阿奴平湖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