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您的位置:首页 > 人民品牌 > 人民文娱

影评|梦到长安三万里,诗在长安便在

2024-03-26 13:48:29 作者:纪冰妍,北京师大二附中高三年级12班学生
大号 中号 小号
       “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陈子龙《从军行》
    《长安三万里》中,反复提到一句话:“只要诗在,书在,长安/黄鹤楼就在。”然而,黄鹤楼在历史长河中几次烧毁、倾塌,当年的长安城也在岁月变迁中被深埋黄土。可要说它们“不存在”,想必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同意。
      长安与黄鹤楼,从未褪色。
\
 

万里长河,千年共情

      电影中一幕,李白遥望战火中的黄鹤楼,与老友高适仅一帘之隔,使我想起南宋刘过《唐多令》中的“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面对烽火后的断壁残垣,故人就在一帘之隔,两人却已是三镇节度使和阶下囚的距离。江山如旧,当年黄鹤楼边畅想在盛世中展翅,如今却成对命数的怅惘。“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那些肆意飞扬的少年气概,那些相逢意气为君饮的江湖豪情,都已“不可见”,只有东风把如梦如幻的记忆带回心中的长安。
\
      正是这些新旧交织的、满怀的、无释处的情感,借由白纸黑字的诗集文集,勾勒出长安、黄鹤楼以及九州各地的风貌,留下了空间里、时间里的中国。长安、黄鹤楼所承载的,是揉碎后掺杂在笔墨间,如浩瀚星海般多变丰富的情感,是熔化在血脉心间的共情。绝不能说它们消失了,因为当后人站在与千年前早已不同的长安城、黄鹤楼上时,感怀抒发的情感却是相似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共情,是同一片热土上世代不息的情感汇聚。它化成北极星,飞上瑶台,飞向青云端,生生不息地闪耀着。
      何谓“三万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便是那流淌千年,无限浩瀚的历史长河。在这三万里的长河里,后人溯洄从之,找到长安的印记。
      长安需要一代代人为她填充骨髓和血肉,长安也因此永远盘亘在人们心头。
 

燃烧一瞬,构筑永恒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片中李白念出这首诗时,正值夜深,惟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见证了他的兴怀,可天地不会言语,只会默默注视着伟大生命纵情燃烧。我似乎又明白了何谓“三万里”:那是人生一瞬与天地时空的距离。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是时间逆旅中的过客,微不足道;但思想绵长,伟大的创作让长安超越了具象。长安的繁华与变迁,长安城里的得意与落寞,最终汇集成浩瀚星辰,点亮了历史天空。
      多谢长安,让情感汇聚奔腾,最终超越人生与天地相隔的“三万里”;多谢长安,告诉代代后人,有人曾热情地见证朝暮,彀破长空,未曾枉活一生。  
      且看那碧霄间徘徊的孤鹜,群山中载酒的白云!
      长安,究竟是何?中国人心里大概对各地总有一层滤镜:江南是烟雨朦胧、缱绻如画的,听燕雀啁啾;东南是深潭碧水与高山青峰相依偎,平静如铜镜的湖水上唯有一排竹筏,摇晃着向前;塞北是壮阔高远,观鹰隼啸叫,看沙海翻滚,独叹大漠孤烟。
      长安也是如此,它从来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千年来中国人心中的盛地,繁荣、开放、兼收并蓄,是文人砚侠客剑,是酒千斗诗万篇。长安承载了多少游子的意气风发,多少武将男儿的英雄气概,多少红装巾帼的不让须眉……
每个闪耀的一瞬,都在诗篇中成为永恒。
\
 

渺小星火,照彻万物

      电影中两位主角——李白与高适,从好友到对手,敌对一幕令人唏嘘。然而在我心中,李白与高适从来不是对立的,他们在人生追求上殊途同归。
      高适有上阵杀敌之才,有平定叛乱之功,而他数十年的郁郁不得志被晚年的、只享受了廖廖数载“成功”一带而过。他的成功建立在山河破碎烽火连天之上,但我相信他宁可不要封候进爵,也要换来盛世太平。“死节从来岂顾勋”,他想要的成功不是以山河破碎,所爱之人皆离散为代价换来的。  
      有人说,李白的人生是放纵的、不成功的,谬矣!试问古今有几人能如李白般让自己的生命纵情燃烧?杜甫,是把自己的生命锤炼锻造得厚重沉郁,以一人之心操劳千万人之心;苏轼,是让生命淡然处之,“江海寄余生”“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平静却不平凡中完成生命的突围。而李白则如一团火焰,以他的一切经历作木材燃料,以文采天资作打火石,燃烧出的烈焰就像他诗中的明月一样——“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是照耀古今的,是众人当歌对酒时照进金樽的月光。
      李白也是丰富的。他有“使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志向,有“多歧路,今安在”的迷惘,有“明朝有意抱琴来”的淡然,也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气。
      古人曰“浑然一体”,李白所经历的世俗成败如同琢磨玉石的工具,最终实现诗人合一。二者共之,让千万后人共情;弃其一,则泯然众人矣。这便是诗的力量,这便是文化的力量。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因为有诗歌在,有李杜在,有绵延不绝的思想在,长安与黄鹤楼才永远存在。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万物是多么渺小,但渺小的星火也能闪烁出微光,照彻汩汩溪流,照彻莫测的大海,照彻厚重的森林,照彻世间万物,发出属于人类的呐喊!
 
责任编辑:余驰疆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