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22日,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诞辰129周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梅兰芳,10月18日晚,4位京剧主播黄令仪、王玢、小婉、陈涵语齐聚《DOU来唱好戏》抖音直播间。直播中,她们交流了梅派唱腔、再现了梅派经典,还以组队PK的方式隔空致敬了梅兰芳与程砚秋两位京剧名家的“梦幻联动”式对台斗戏。《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梅兰芳艺术生涯中的经典唱段在直播间轮番上演,引得网友阵阵“喝彩”。
以武会友、切磋技艺,斗戏是戏曲行业自孕育之初就有的竞技习俗。即便是名家名角,也乐于参与斗戏:杨小楼、盖叫天这一南一北两位大武生同演《八大锤》时的武艺切磋,尚小云、荀慧生两位名旦的暗自较劲,梅兰芳、程砚秋二人几次惊动行业的师徒PK……京剧历史上几次经典斗戏,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斗戏是锻炼演员戏班的办法,也是戏曲艺术“向竞争要活力”的体现。作为一种良性的市场竞争形式,斗戏提高了观众的观赏乐趣,也锻炼了演员和戏班的演艺技能,促进了戏曲的繁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从在村头看戏,逐渐发展为听唱片、看电视以及移动物联网时代的看直播、短视频等,但斗戏这一文化竞技形式从未消失,而是演变成了“超女”“快男”时代的大众投票、直播时代的连麦PK。究其原因,斗戏、PK这种竞演形式,把评价表演好坏的主动权交给了广大观众,让观众看得更起劲,也倒逼演员演得更卖力。
更让人惊喜的是,受到唱片、电视冲击的戏曲表演在直播时代反而重回大众视野。传统文化“搭车”移动互联网,突破了传统戏台的时间、空间限制,反而迸发出无限活力。戏曲演员们通过直播PK,既切磋了技艺,又收获了观众,还得到了打赏,可谓一举三得。
近几年,直播PK在争议中走向完善。这种转变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规则的逐步健全,另一方面也体现在PK内容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场纪念梅兰芳诞辰129周年的京剧专场PK活动上,主播的唱腔娴熟精妙、眉眼婉转动人,网络观众也不吝喝彩,纷纷以留言、点赞、打赏表示认可,印证了传统文化演出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露天演出到勾栏瓦舍到现代化剧场再到直播间,是戏曲展演空间的与时俱进;从传统对台到线上斗戏,则是戏曲表演形式的因势而新。不仅是戏曲,民乐、民歌、中国舞等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纷纷在直播间开辟第二舞台。这样的与时俱进和因势而新,以强互动性与竞争性增强了传统艺术的吸引力,涵养“良币驱逐劣币”的戏曲内容生态,提升公众的艺术审美水位。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正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审美?通过这场直播PK,或许能找到答案。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