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高尚是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古往今来,为官者“不患无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如果在道德上出了问题,必然导致纲纪松弛、法令不行,也必然违纪违法。现实也一再证明,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道德定力强的人往往能够坚定地越过陷阱,道德定力缺失的人就非常容易被这道门槛绊倒。
如何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6月4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战略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任俊华莅临“人民学习”演播室,为广大党员干部带来了《为政以德,党员干部如何提升政德修养》精彩课程。
任俊华主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重要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政以德”思想、学史崇德三个方面,深度讲解了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升政德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参学的党员干部提供了现实思考和实践指导。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这是领导干部首先要修好的“大德”。
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
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政以德”的思想
“为政以德”出自《论语·为政》的第一篇,强调了道德在政治过程中的主导价值作用。
结合《论语》、甲骨文、《周易》中有关“德”的重要论述,任俊华讲述了中国人文精神中“以民为本”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表示,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更须反复锤炼“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修养,努力做到为政以德,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奋发作为、再立新功。
三、学史崇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崇德,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一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广大党员、干部永远不能忘记入党时所作的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的誓言,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党的事业,做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二要崇尚造福人民的公德,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切实把造福人民作为最根本的职责。三要崇尚严于律己的品德,广大党员、干部要慎微慎独,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任俊华认为,道德水平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提高,必须要努力培养。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先烈的精神与风骨,从英雄烈士的光荣事迹中不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在新的征程上更好担负起新的使命,勠力同心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课程最后,任俊华指出,党员干部要多积尺寸之功,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确保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