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从民族独立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新中国的诞生,让中华民族从政治上摆脱了颓势;跨过鸭绿江,让中华民族在军事上摆脱了败势;改革开放,让中华民族从经济上扭转了劣势。一路走来,穿越千山万水,历经枪林弹雨,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总有一批人挺身而出,横刀立马,成为民族的脊梁和精神的图腾。
4月7日,国防大学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金一南莅临“人民学习·格局屏天下”演播室,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企业家带来了四月党史主题课程的第一讲《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学习各智慧教室、格局屏天下各城市分院等600多个终端教室,7万多名党员干部和企业家参加了这次集中学习,多地教室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金一南教授将本节课程分为四个问题——“李约瑟之问”“蒋廷黻之问”“邓稼先之问”“李奇微之问”,根据自己的著作《为什么是中国》对这四个问题逐个进行了回答。
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李约瑟是英国生物学家、汉学家。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对此,李约瑟的见解是,封建官僚制度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的阻力太大。而且,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影响着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必须集中资源进行治理。治水工程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发展到后来,日趋僵化的中国官僚制度阻碍了中国的科学和工业革命。
金一南教授讲道,我们以前经常把我们身上的问题归结于大清王朝,就像蒋廷黻所言:“第一,中国人守旧性太重,极不容易承认有改革的必要;第二,科举出身的士大夫和既得利益集团反对触动自己的利益;第三,中国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精神,所以坐待时机过去,没有改革,没有变革,无法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强敌。”而金一南教授给出了新的见解——国家独立、民族独立、经济独立才是改革创新、工业革命的基础。
最后,金一南教授用毛泽东和马克思的名言回答了这个问题——“枪杆子里出政权,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没有独立自主,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剩下的一切都是空谈。
蒋廷黻之问——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
蒋廷黻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与梁启超一同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蒋廷黻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设问:“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金一南教授讲道,回答这个问题的资格,历史把它留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的组织和深入的动员,使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贫苦大众第一次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抗战,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几千年不曾认识的自己拥有的力量。这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民众从传统的家庭观念、家族观念向民族意识、国家意识迈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之中。中华民族第一次形成全民共识:为了生存、发展、繁荣、昌盛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必须在封建半封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肌体上,构建自己的新型民族国家。
1949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回答了蒋廷黻之问,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献上的一份大礼。新中国不但从根源上消除了封建半封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痕迹,而且从根源上清除了“一盘散沙”的涣散状态,中国人民被前所未有的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持续稳定、繁荣、昌盛,能够完成民族救亡与民族复兴双重历史使命的现代民族国家。
李奇微之问——如果中国士兵掌握了和我们同样的技术装备,将会怎样?
李奇微是美国陆军上将。当他离开朝鲜战场时,他说了一句话,“要不是我们拥有强大火力,经常得到近距离空中支援,牢牢的控制的海域,中国人可能早已经把我们压垮了,美军没有优越的装备,我们早完了。”就此发出李奇微之问——如果中国士兵掌握了和我们同样的技术装备,将会怎样?
金一南教授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美军事实力悬殊,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艰苦奋战,迫使不可一世的远东美军总司令、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丢官去职,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翻车丧命。是那些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连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冲锋不止的战士,那些在零下40℃严寒中单衣单裤作战冻死在长津湖畔的英雄,以他们惊人的牺牲硬生生将美国人打回到谈判桌前,为我们这些后来者赢得了今日地位。
金一南教授讲道,虽然今天中国的军事装备相比抗美援朝时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我们仍面临挑战。当今世界军事新发展给中国军人带来的挑战,其严峻程度与深刻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的前辈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所面对的局面。毛泽东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新中国军人迫切于高科技知识积累,迫切于复杂技术装备掌握。那种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精神风貌,是新中国军人展示在世界而前光耀千秋的无价之宝。我们以这样的精神风貌迎接挑战,便是为明日中国军人地位最好的奠基!
邓稼先之问——我们为新中国付出了如此重大的代价,还有人记得吗?10年、20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在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时,向他的妻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为新中国付出了如此重大的代价,还有人记得吗?10年、20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金一南教授用成都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门帘上的两句标语回答了这个问题:“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
金一南教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一句话:“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给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不然谁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然后,金一南教授回忆了王海、陈伟文、任正非、马伟明的故事,说道:“这样的人在中国大地上数不胜数,他们的创造性,他们的投身精神促使整个民族崛起、腾飞。”
“人民学习·格局屏天下”党员干部综合能力提升四月系列课程的第一讲《为什么是中国》至此圆满结束。金一南教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热血的故事,讲述了中国百年救亡的苦难斗争史和百年复兴的辉煌奋斗史,透过李约瑟之问、蒋廷黻之问、李奇微之问和邓稼先之问,回答了百年议题——“为什么是中国”,让听课的学员们热血沸腾,会场中掌声雷动。课程结束后,学员们激动万分,纷纷表示深受感染和启发,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找到应对的方法,学习宝贵的经验,从而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