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忆表演艺术家管宗祥:一个追求极致的“电影疯子”

2023-03-21 09:24: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源隆
大号 中号 小号

知名表演艺术家管宗祥于1月13日凌晨逝世,享年100岁。他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建厂后的第一代演员,人称“管叔”。1942年至2019年,管宗祥在七十七载光阴中为数代观众奉献了形式多样的表演,涵盖歌剧、话剧、京剧、电视剧、电影等。艺术生涯中,管宗祥先后参演了近百部影视剧作品,并饱含真情撰写了自传体艺术论著《电影“疯人”》《表演艺术生涯四十五年》。

管宗祥1922年出生于山东平邑,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就不幸离世,他由他的嫂子抚养长大。因家境贫寒,11岁的管宗祥不得不外出打工补贴家用。管宗祥自幼爱看话剧,也极有表演天赋,一出戏看几遍,他就能完整地表演出来,这为他日后加入艺术团打下了基础。

在管宗祥的艺术生涯中,他饰演的反派角色极具特色,如《智取华山》中的敌参谋长、《小兵张嘎》中的伪队长等都演得惟妙惟肖、深入人心,然而,管宗祥却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八路。

1942年,管宗祥在山东参加八路军,被安排进鲁中军区文工团工作,他演的第一个舞台角色是一个反串。原来,是因为一个女演员发高烧上不了台,无人顶替,管宗祥自告奋勇反串演出,战友在管宗祥的头上扎了一块青布,又把他前额的头发往下拉了拉,扮相就成了一个挺俊俏的小媳妇。

1946年,管宗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第三野战军七兵团三十五军政治部文艺宣传大队的副队长。据管宗祥生前回忆,当时演出的剧目影响力最大的是《白毛女》,很多群众因为看这出戏而参了军。管宗祥在剧中饰演穆仁智。

解放战争时期,管宗祥跟着第三野战军辗转山东、安徽、江苏等地,白天行军、晚上演戏。每到一处,用土堆个台子、搭上幕布、挂起汽灯就可以开演了。战斗打响时,管宗祥还带领文工团成员到前线参战。1949年,南京解放后,管宗祥出演的这台《白毛女》还曾在南京“国民大会堂”为军民演出多场。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发出各野战军支援电影事业的号召。在组织安排下,管宗祥来到北京,与武兆堤、崔嵬、谢铁骊等表演艺术家同批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在管宗祥创作的众多角色中,最为经典的是电影《包氏父子》中的“老包”。《包氏父子》是由谢铁骊1983年执导拍摄的。据了解,选角时,谢铁骊认为管宗祥很早就在外流浪,沧桑感十足,非常适合这个角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管宗祥一方面决定从眼神上下功夫,他在表演时让眼睛处于半睁状态,让瞳孔失神散光,来展现人物的失意状态。另一方面他要求剧组人员无论拍戏与否,一律称呼自己为“老包”,他还天天穿着“老包”的破棉袍钻研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包氏父子》的剧本中,“老包”一着急就摸下巴,管宗祥在拍摄时,改为用手拽袖口抹鼻子,这个动作更突出角色老实、逆来顺受的特点,最后成为经典细节。

1956年,管宗祥在桑弧导演的电影《祝福》中扮演“卫老二”一角,管宗祥对这一角色的演绎可谓是中国影史上的经典。这部电影是由夏衍根据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管宗祥生前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时,我是《祝福》剧组里最年轻的演员,那时有很多人希望参演《祝福》,一个角色就有四五个人试镜。试镜人贩子‘卫老二’的有四人,每人试镜的内容一致,都是和祥林嫂的婆婆演一段做买卖的对手戏。”凭借精湛的表演技艺,管宗祥赢得了这个角色的出演机会。

与管宗祥同乡同族,曾多次采访管宗祥的记者管斌说:“在北京的影视圈里,一说‘电影疯子’,都知道是说管宗祥。他有枚图章就刻着‘电影疯子’,常常盖在他的画作上。”

管宗祥曾说,导演拍戏邀请他,不论角色大小,只要可能他就演,而且全身心投入,如痴如醉地演。他有时上街买东西,心里想着戏就忘了买东西;有时客人在客厅里,他走到别的房间就入了戏,把客人晾客厅了。演戏之前,他都先在脑子里“放”一遍,他觉得不能光靠导演,自己也要多琢磨,这样才能准备充分。

管宗祥对于表演的痴迷,也经常受到妻子于黛琴的“吐槽”:“家里煮饺子,管宗祥擀面皮,擀着擀着,突然扔下擀面杖,就开始一边比划一边说某个角色应该怎么演;有时候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就跳起来,演起了电影里的角色。”

管宗祥晚年也参演了多部电影, 其中包括2012年张扬执导的《飞跃老人院》和2015年由他儿子管虎执导的《老炮儿》,他在片中扮演“二爷”。

就在管宗祥离世前1个月,他过了100岁生日,当时,管宗祥的家人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评价:“一生勤奋,好强如钢铁;半世随心,不争若虚谷。”(中国文化报记者 刘源隆)

责任编辑: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