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墓
记者9月19日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咸阳市发现了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墓,出土陶俑等随葬遗物146件(组)。
宇文觉墓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北贺村,墓址所在区域为北朝至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的集中分布地。发掘表明,墓葬地表原有围沟,围沟内仅一座墓葬,居于中部偏北的位置。墓葬坐北向南,为斜坡墓道带四个天井的单室土洞墓,南北水平总长56.84米、墓室底距现地表10米,是北周时期中型墓葬。
这是宇文觉墓的墓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座墓葬曾被盗扰,目前出土随葬遗物146件(组),以各类陶俑为主,皆为矮小的半模俑。墓志置于墓室入口东侧,志方形素面,正面楷书“周故略阳公宇文觉墓二年十月壬申”,并以朱砂描红。据志文内容可确定墓主为北周开国君主孝闵帝宇文觉(542年—557年)。
这是宇文觉墓中出土的甲骑具装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据《周书·孝闵帝纪》记载,宇文觉为宇文泰嫡子,九岁获封略阳郡公,公元557年即天王位,不久被害驾崩,后被追谥为孝闵皇帝,陵曰静陵。本次发掘表明宇文觉于公元558年以“略阳公”身份安葬,该墓即北周静陵。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占锐说,北周宇文觉墓考古发现意义重大,这是继北周武帝孝陵之后经过考古发掘的第二座北周帝陵。宇文觉以“略阳公”身份下葬,为北周开国时期政治斗争提供实物证据,补充了北朝史史料,其位置的确定也为北周其他帝陵分布提供了重要线索。
墓主人是何许人也?
公元557年,
宇文觉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皇帝,
但在位8个月就被废黜杀害,
所以也是开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位。
“宇文觉”是何许人也?
他为何在位不到一年就被害?
9月19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静陵考古发掘成果,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引发全国关注。
CCTV10《探索·发现》栏目也于近日推出了系列节目,
《北周宇文觉墓》分两期详解这一发现。
两者互相配合,
一同向大众揭开了北周开国皇帝的墓葬秘密。
静陵地理位置。图源 / @CCTV10
2022年7月,在配合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
对扩建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时,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洪渎原核心区域
发现北周开国皇帝孝闵帝宇文觉的静陵。
▲北周开国皇帝宇文觉墓志。图源 / 光明日报
01.“宇文觉”何许人也?
宇文觉(542年—557年),字陀罗尼,北方六镇之一的武川镇人,是创立了府兵制的西魏重臣宇文泰第三子,也是他的嫡长子,母亲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妹妹冯翊公主。
“西魏大统八年,宇文泰仿周典置六军,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统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大将军凡十二人,每一大将军统二府,一柱国统二大将军,凡柱国六员,复加持节都督以统之。十六年籍民之有才力者,为府兵。”
――《后魏书》
宇文觉作为开国皇帝在位时间却不足一年,短短数月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孝闵皇帝讳觉,字陀罗尼,太祖第三子也。母曰元皇后。大统八年,生于同州官舍。九岁,封略阳郡公。时有善相者史元华见帝,退谓所亲曰:"此公子有至贵之相,但恨其寿不足以称之耳。"魏恭帝三年三月,命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大将军……
元年春正月辛丑,即天王位。柴燎告天,朝百官于路门。追尊皇考文公为文王,皇妣为文后。大赦天下。封魏帝为宋公。……
……及武帝诛护后……遣太师、蜀国公迥于南郊上谥曰孝闵皇帝,陵曰静陵。”
――《周书 · 孝闵帝纪》
《周书·孝闵帝纪》记载,因为父亲的位高权重,宇文觉还不到10岁就被封为略阳郡公,并在父亲死后继承了安定公等官爵。之后,西魏恭帝迫于宇文护权势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孝闵帝元年,即公元557年,宇文觉在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正式即位,国号大周,史称北周。
静陵。图源 / @CCTV10
宇文护的岁数比宇文觉大了将近30岁,他跟随宇文泰多年,在各处的势力根深蒂固,以至于宇文觉虽名为帝王实则是傀儡,实际上的军政大权都在宇文护手中。宇文觉即位后,为了亲政屡屡与宇文护发生冲突,最终被废,贬为略阳公,幽禁一个月后被杀害,时年仅16岁。如今的“静陵”之名出自北周武帝宇文邕,他在诛杀宇文护之后追谥宇文觉为孝闵皇帝,号其墓为静陵。
02.如何确定为宇文觉墓?
其实单看墓葬规模,并不能确定墓主身份。
图源 / CCTV官网
这座中型墓葬有4个天井,为单墓室土洞墓。洪渎原是北朝至隋唐时期高等级墓葬的集中分布地,相比之下,静陵虽为帝陵但规模却小于周边北周勋贵的墓葬。不过其宽大的墓道和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墓园,加上其墓室内出土了陶俑等文物,由此考古队员推断墓主应当是一位高等级贵族。
图源 / @CCTV10
随着挖掘进度推进至墓室,出土的墓志震惊了所有人。“周故略阳公宇文觉墓二年十月壬申”,15个朱砂描红的楷书证明,这座古墓葬正是北周开国皇帝孝闵帝宇文觉的静陵。为何宇文觉的墓室如此狭小,墓壁粗糙、形制不规整,与他至尊帝王的身份完全不对等呢?咸阳洪渎原墓葬群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李明推测,当时的北周皇室流行“薄葬”,且宇文觉并非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略阳公”的身份下葬,因此墓葬规模不大。北周帝陵均没有封土,不种植树木作为标记,也没有石刻、陵园建筑,在地面不留任何痕迹,所以一直以来都很难被发现。比如北周明帝死前就曾下旨,要求选择不毛之地下葬,不封不树,陪葬瓦器、陶器,不要金银玉器。此时,再来看墓葬的天井规则,正符合墓志中记载的,宇文觉以“略阳公”之名入葬的葬礼规制。
03.墓葬中有何珍贵文物?
宇文觉年纪虽小但懂得怜悯体恤百姓,在位不足一年的时间里,他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次减赋减刑,并派人救助遭受天灾的百姓、鼓励大臣举荐人才。
静陵的现世,让现代的人们直面北周早期那一场残酷宫廷斗争,也让人对这位小皇帝墓室中的随葬物大为好奇。
镇墓兽和武士俑。图源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据了解静陵中出土随葬遗物有146件(组),大部分为制作精细的陶俑,以及玉璜、玛瑙珠和串饰等。
李明介绍静陵的这些陶俑都具有浓厚的军事特征,这与当时战争频繁的社会环境有关,而高等级墓葬一般会随葬的甲骑具装俑、仪仗俑都代表了墓主的身份地位。
在出土文物中有3件镇墓俑:
2件镇墓兽和1件武士俑。武士俑头戴白色兜鍪、上绘盔纹,两侧有护耳、下至垂肩,身着白色筒袖铠,右手稍提至胯部、手握成拳,考古队员推测其手中应该持有兵器,不过已经腐朽。而镇墓兽均为趴卧状,神态严肃、眼神坚定。
李明介绍,按北周的丧葬制度,往往只有高官显贵才有资格使用陪葬镇墓俑。此外还有骑马仪仗俑、甲骑具装俑、风帽立俑等不同特征和造型的陶俑,这些陶俑都呈现了墓主人生前奢华的生活。
*本文参考《后魏书》《周书》、CCTV官网、CCTV10《探索·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古成果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