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隐聚若雷,曙肤不知足。”盛夏来临,蚊子开始疯狂出击,常常成群结队“攻击”人类,还贪得无厌。古人和我们一样,也为蚊子所困;为了对付蚊子,也是费尽心思。
扇子和蚊帐,是古人常用的物理驱蚊方法。宋代诗人曾几在《蚊蝇扰甚戏作》中写道:“从来所持白羽扇,自许百万犹能当。安知手腕为汝脱,以小喻大真成狂。”诗人本以为手持白羽扇,多少蚊子都不怕,结果手腕快要摇断了,蚊子还在疯狂攻击。扇子在成群的蚊子面前真是“太弱”了,还得要蚊帐帮忙啊。“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聚蚊谣》中说,我虽然七尺身躯,但敌众我寡,我还是躲到蚊帐中吧,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幄”,帐幕,能起到类似蚊帐的作用。晚唐诗人薛能也有诗云:“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其中,“蚊厨”就是蚊帐。看来,无论古今,蚊帐在防蚊上还是一贯实用的。
烟熏,也是古人驱蚊防蚊的常用方法。宋代陆游曾诗云:“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快。”扇子已经无效,诗人只能燃烧艾草来驱蚊。清代蒲松龄曾在《驱蚊歌》写道:“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这里用来燃烧驱蚊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苍术,另一种“杂烟荆”(有说是荆条也有说是将蒿草、菖蒲、艾草混合编织成草绳)。此外,古人熏烧驱蚊的物料还有蒿草、浮萍、荠菜花枝等等。不过,可不要以为古人拿来焚烧驱蚊的都是香草,还有一些难以想象的东西。例如,西晋《博物志》中便记载,骆驼屎可以“烧烟,杀蚊虱”。后来,古人不断改进,在宋代就生产出了专门驱蚊的“蚊香”。宋代笔记《格物粗谈》中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将浮萍、雄黄用纸缠好,这就算是较早的蚊香了,当时叫“蚊烟”。宋人华岳有诗《苦蚊》:“四壁人声绝,榻下蚊烟灭。”
古人还用火烧蚊子,直截了当,一击毙命。宋代刘克庄在《久雨六言四首》中写道:“束缊尽驱蚊去,卷帘莫碍燕归”,即捆扎乱麻为火把来驱烧蚊子。现在的电蚊拍,与火把驱蚊原理差不多,只是用电和用火的区别。宋代诗人项安世更聪明,他在《燎蚊》中,介绍了利用蚊子的趋光特性,吸引蚊子自投罗网。“壁以青油固,麾之白羽明……耿耿银缸动,荧荧爝火行。翼焦身尚奋,力尽势还倾。”诗人在缸里四周涂上清油,生火,缸里火光明亮,蚊子趋光,成群而来,葬身火海。明清时期,人们利用蚊子的趋光特性和热气流上升的原理,还发明出了灭蚊灯。灭蚊灯是如葫芦状的细长灯盏,它的侧面开有一扇如喇叭口状的小窗,当灯捻被点燃后,有气流从小窗迅速流入,蚊虫靠近时,便会被热气流吸进灯盏内。
古人应对蚊子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而今的防蚊产品琳琅满目,有不少是在古人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来。我们在赞叹古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也明白了文明是一脉相承和不断发展的。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