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三伏大幕正式开启,看古人如何消夏避暑

2023-07-14 09:30:00 来源:晋中日报 作者:张春玲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看古人如何消夏避暑

近期,我国多地经历了持续高温天气,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大幕正式开启,一年中最酷热的日子开始了,防暑降温,躲在空调房,打开电风扇,利用现代设备度过酷热难熬的时节。在古代,受生产生活方式的制约,没有电扇、空调的加持,但是,炎炎夏日对于古人来说,并非一味地燥热,看文人墨客笔下的夏天,另有一番诗情画意。

古人消暑的“必备神器”是扇子,“炎蒸谁解换清凉,扇扇摇摇上竹窗。”在夏季,扇子的仪仗、遮蔽等功能可以说都需要让位于扇风取凉,不论是从材料上说的羽扇、蒲扇、绢扇、纸扇、象牙扇、香木扇,还是从形状上说的团扇、平扇、折扇,先要“招清风”,才称得上“凉友”。“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白朴《天净沙·夏》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阴垂檐,而一个“玉人”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北人冰雪作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从杨万里的《荔枝歌》中得知,原来早在宋代,大街上已经有人叫卖“冷饮”,不过宋时的“冰雪”是否就是单纯的冰雪,还值得细考。苏东坡在《菩萨蛮·回文夏闺怨》中写到:“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炎炎夏日,一碗甘甜的冰镇莲藕,既满足了口腹之欲,且凉意丝丝沁入心脾。

夏日暑热是为天候,传统造物展现出极大的智慧,通过各种方式回避或消解、疏导、散发暑热,让人实现了适意生活。王维《竹里馆》写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文人向来讲究“不可居无竹”,竹林不失为绝佳避暑胜地,深夜,躲在小竹林内,一边弹琴一边哼曲,时间久了,连手指尖也倍感丝丝清凉。

传统建筑中水亭和水阁,是相对开敞的空间,利用自然水体和空气流通来调节温度和湿度,而且人在其中,视野里往往是相宜的夏日风光。刘禹锡就这样描述水亭避暑:“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带有亭阁建筑的山水庭园本身就是夏日代表性的景致,也是避暑的极好去处。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酒后泛舟西湖,划船入荷花深处,那铺天盖地的红幢绿盖,就像一个天然空调间,凉爽得让人忘了身在酷暑。不管泛舟西湖的是何人,都让我们看到了词人欧阳修的惬意的心情和超凡脱俗的心境。

“众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寄身山林享受天然,或到寺院寻幽添一份禅意。唐末的高骈作为武人,也有山亭夏日的悠闲文雅:“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宋代文人梅尧臣于中伏日到妙觉寺,怡然忘归,“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而诗仙李白“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的潇洒就更令人羡慕了。

心静自然凉。古人认为,潜心静气才是避暑的最高境界。唐代白居易有诗《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有清风吹来。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因为室内空荡。这时身心可得到自我调适,感受到炎炎夏日的一丝凉风。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