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干浴”、溪中洗浴......聊聊古人浴事

2023-06-20 09:33:00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杨江波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古人浴事

在中国古代,沐浴是一件大事。它不仅是清洁身体的过程,还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礼仪和生活方式。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祭祀或上朝拜谒君王前,都要沐浴以示尊重。汉代朝廷甚至设置了沐浴假,官员每上五天班,就可以享受一天假期,即“休沐”。

尽管古人对沐浴很重视,但也经常因条件所限,无法好好洗个澡。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沐浴》一诗中云:“经年不沐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余。”

宋代大文豪苏轼爱梳头和沐浴,一生留下了不少与之相关的诗词,但他谪居海南儋州期间,却受困于现实,以一首《次韵子由浴罢》道出了生活的困顿:“理发千梳净,风晞胜汤沐。闭息万窍通,雾散名干浴。”

何谓“干浴”?苏轼在诗中自注云:“海南无浴器,故常干浴而已。”还用马在泥土中打滚以清理皮毛中的脏物来形容“干浴”。当时,苏轼在海南的住处没有浴室、澡盆等,洗浴颇为不便,他只好用双手给自己推拿、按摩,取水擦拭,并有些自嘲地称之为“干浴”。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了一个故事:“吴廷标,遵都人。家贫极,古貌古心。一日浴于溪,有同浴人浴毕先去,遗一包,标浴毕,见之,守以待。忙然复回,标曰:‘忙何为者?’曰:‘失一物。’标举以还,中有白金百,分十金以酬,标曰:‘不百金之取而取十金乎?’”

这是一则拾金不昧的故事,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古时海南人洗浴的一种场景——浴于溪流、河流之中。穷人在溪中洗浴,包里装有百金的富人也在溪中洗浴,可见这种洗浴方式在当时的普及度还比较高。

苏轼谪居海南期间还写过《夜卧濯足》一诗,其中提到:“况有松风声,釜鬲鸣飕飕。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土无重膇药,独以薪水瘳。”东坡以木柴烧火,用炊具“釜”煮水,以盛器“鬲”装水,终于舒服地洗了个脚。

用柴火煮水洗浴,在野外水域洗浴,这两种由来已久的沐浴方式,可能正是草药浴和“洗龙水”的来源。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