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从陇西婚俗看三千年《诗经》余韵

2023-06-05 09:21:37 来源:定西日报 作者:王长华
大号 中号 小号

“幸有良辰应淑女,愧无旨酒燕嘉宾”,横批为“亲迎于渭”。在陇西民间,但凡有婚庆之事的人家,都会在大门之上张贴这样的楹联。

可不要小看了这副楹联,这其中,起码包含了五条源自《诗经》的典故,隐藏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追溯文化渊源时极其重要的关键词。而且,在陇西民间的婚庆活动中,源自《诗经》的词汇,远远不止这五个典故。

“良辰”一次出自《诗经》,原句为:“旦逢良辰,顺颂时宜。”通常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今天是良辰吉日,恰逢你的生日,我祝颂你顺顺利利,万事皆宜。后来,由“良辰”衍生出“吉日”,意思是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再后来,“良辰”常用作宜于成亲的日子。

再看“淑女”一词,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源自《诗经》第一篇,即《诗·周南·关雎》。从这首诗里,人们看到了爱情的美妙。这首《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歌,究竟诞生于何地?如今不好猜想。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起码是黄河流域,当然包括渭水流域。

值得指出的是,在陇西民间,但凡有婚事的人家,除了在大门上张贴以上楹联外,还会在家里的厅房(即主房,客厅)上张贴横批“钟鼓乐之”,以形容婚礼的喜庆热闹;还会在新婚夫妇的洞房上张贴横批“琴瑟友之”,祝愿一对新人琴瑟和鸣,相亲相爱。

下联的“旨酒”和“嘉宾”二词,皆出于《诗·小雅·鹿鸣》。《小雅·鹿鸣》作为早期的宴会乐歌,后来成为贵族宴会或举行乡饮酒礼、燕礼等宴会的乐歌。东汉末年曹操还把此诗的前四句直接引用在他的《短歌行》中,以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及至唐宋,科举考试后举行的宴会上,也歌唱《小雅·鹿鸣》之章,称为“鹿鸣宴”,可见此诗影响之深远。

再看横批“亲迎于渭”。

首先说“亲迎”之礼。这是古代汉族的婚姻风俗,也是“六礼”中的第六礼,俗称“迎亲”。“亲迎”之礼的起源非常古老,唐杜佑《通典·第十八天子纳妃后》载:“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

再说“亲迎于渭”。这个典故指的是周文王成婚时,曾并船为桥,纳聘于渭水。

《诗·大雅·大明》第五章:“大邦有子,伣(qian如同,好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朱熹集传:“文,礼;祥,吉也。”这首诗描写的是武王之母太姒来归之时,文王亲自迎亲于渭水,渭水无车,于是立即“造舟为梁”,以通亲好,显示了文王对太姒女的真挚感情。

《诗·大雅·大明》第四章:“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诗中的“洽”,指今天的“洽(he)川”,即今天的陕西合阳。后来,“天作之合”这个词语,也常常在渭水流域的婚庆活动中,用来作为楹联的横批。

陇西,位于渭水上游。渭水蜿蜒流淌818公里,在陕西潼关注入黄河。而周文王迎娶太姒的故事,发生在“洽川”,从时间上算,周文王的故事距今已有3000多年,从空间上看,陇西与合阳相距也有近两千里之遥,是什么神奇的魔力,使这个故事穿越了历史,超越了河川的阻隔,而一直流传到今天?因此,只能得到一种解释,那就是,民俗,在一条河流的流域,会被顽强地保存下来。

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认为,从地理的角度看,渭河是黄河的支流,但在文化上,却是主流。它与陕西潼关以下的黄河流淌方向一致,在中国中部形成了一条中华文化的轴线。我们通常所谓的黄河中上游文明,其实就是渭河文明。有学者指出,渭河恰似中国的尼罗河,自她发展而出的文明,在这片土地最辉煌的时代,向外播撒种子。

婚礼,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一则日常可见的民俗活动,其间竟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古老文化信息,令人惊叹不已!

2013年,甘肃被确定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可谓名至实归。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