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身逢乱世,仍执着追求的吴存义

2023-05-04 10:26:37 来源:泰州日报 作者:印九红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这个泰兴人是咸丰皇帝的老师

1907年,吴贻芳全家与陈叔通兄弟二人的合影。前排左起,吴贻芳的父亲、妹妹、母亲、祖母,陈叔通的二兄陈仲恕、陈叔通。后排左起:吴贻芳、姊、兄。

吴存义(1802—1868),民国金陵女子大学校长、近代著名教育家吴贻芳的曾祖父。字和甫,号荔裳,江苏泰兴人。

他一生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虽身逢乱世,仍执着追求。他崇文重教,深明大义,忧国恤民,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认可。

他一生仕途顺遂、受人景仰,这一切皆因其人格魅力所致。

吴存义出生后不久,父亲病故,留下孤儿寡母,生活窘迫。母亲在典当行浆洗衣物,以维持生计。幼时的吴存义十分向往读书,每当听到学塾里琅琅的读书声,他总会驻足聆听,并向一起玩耍的学童问字求解。十二岁那年,吴存义到典当行学徒。他勤快,肯吃苦,颇得管事们的欢心。每天晚上,忙碌了一天的吴存义总要挑灯夜读,直至深夜。典当行最忌火烛,管事们知道后虽很敬佩,但还是稍加训诫。后来,他找来一个小坛子,将灯盏放进坛内,借着坛口的亮光看书,这样既能保证安全,也不易被人发现。

然而时间一长,事情还是暴露了。老板知道后,先是大怒,后转念一想,小小年纪竟能如此刻苦读书,很是难得。于是传唤吴存义把所读之书取来,一看是《论语》《孟子》等,惊疑之间抽选书中章节考问,吴存义对答如流。老板又指佛龛出对“观音”,吴存义应声回答“流火”。老板疑惑,吴存义答道:“音不可观而观,火不可流而流,取其义相似罢了。”

老板一腔怒气顿时烟消云散,原来老板亦是读书人,因累试不第而弃学从商,今见吴存义刻苦向学,不禁产生怜才之心,于是让吴存义搬住后院,与少东家伴读,待之如同家人。

吴存义没有辜负老板的期望,道光十七年(1837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名列二甲前三名,授翰林院编修,自此走上仕途。

典当老板的培育之恩,吴存义一生铭记。据说,吴存义督学云南时,有一次顺道返乡扫墓,进城后,忽闻前道吆喝喧哗,执事禀说桥上一穷老头阻道,吴存义掀帘一看,急令停轿,趋前跪请老头上轿,并自扶轿杠而行,差役们大惑不解。

原来此人正是当年典当老板,因遭火灾而家道中落,闻得吴存义回乡,特阻于桥,以观其行。后来,吴存义携带小东家随任充当书吏,并奉养恩公一门于家。吴存义谦恭如此,富而不忘本的品德令乡人无不称颂。

吴存义为官清廉节俭,在京城时,家中只有两个仆人,后来派到地方当学政才增加为四个。外出时,他总要训诫仆役轿夫,不准向地方官员索取供应。即使按官场潜规则可以拿的好处,他也一概不取,这在清末的官场中极为罕见,人们尊称其为“吴青天”。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及咸丰五年(1855年),吴存义两任云南督学,边境士风淳朴,他极力提倡以教育化人,文风大为改观。

当时,官僚腐败,社会动荡,常常有回民起事,甚至攻入省府,可每次侵扰官署民居,独不入学政公署。

有一次,吴存义到永昌府审察考试情况,检查结束后,出城数里,回头望见城中大火冲天,非常奇怪,询问左右,回说:“起义兵原约定前几日举事,因敬重您德高政清,不敢冒犯,直等您走后才动手。”

道光二十八年(1842年),因母亲去世,吴存义丁忧归里。第二年夏天,泰兴大水灾,沿江百余里,房屋漂没,饥民流离失所。吴存义倡议赈灾,亲自到富家劝捐,长跪道谢,大家被他的诚意所感动,一个多月便筹得捐款十九万余缗。遂购买米谷,核户计口,亲驾小舟,分发灾民。

吴存义在云南任职时间较长,对当地民情民风十分熟悉,回京后,复命奏对,将云南变乱始末详尽禀明,得到了咸丰皇帝的认可和赏识。后来,他留在南书房跟班侍读,升为侍读学士。

虽说贵为皇帝的老师,可吴存义依然敝衣粗食,一如寒素,超然荣利之外。一次,在南书房当值时,咸丰帝见他所穿官服敝旧,还打了许多补丁,遂笑问何故如此,吴存义淡然叩首道:“臣自翰林,仅此一袭,服之二十余年矣。”皇上大为赞叹,次日赏赐黑貂一件。

吴存义自云南督学任期满后回京,皇上让其兼任顺天府丞。召对时,谕之曰:“朕闻顺天府丞,每逢考试,卖卷可得千金,聊偿汝在滇之清苦。”

原来府丞兼典试之职,每年可以按惯例收取各种费用千金之多。皇上的意思是,补偿一下他在云南的清苦。其实,在云南时,每年学租亦有银数千余两,可吴存义全都捐给各州府建育婴堂,救活孤儿无数。

吴存义高风亮节,对名利十分淡泊。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到热河,京城官员纷纷携带眷属出走。吴存义正好有病在身,吩咐家人一律留下。局势稳定后,内阁将吴存义的名字列入守城有功的官员名单中,上报朝廷给予嘉奖。吴存义知道后,立即向上具文辞谢,说:“臣当时抱病在家,与守城并无关系,直到今日病体尚未恢复,因此不敢冒功受赏。”此举深得圣心。

后来,吴存义升任太仆寺卿,迁通政使,署礼部侍郎、刑部侍郎。

同治二年(1863年),署工部侍郎,加署礼、户二部,后出任浙江学政。当时,动乱稍微安定,人士离散初归,吴存义宽大抚慰,改革岁考措施,以经、史、小学引导士子奋发读书,文风复兴。

同治三年(1864年),吴存义调吏部,仍留任浙江学政。六年,任满,以病乞归。七年,病逝。

吴存义一生不仅为官清廉,而且学有经术,著有《云轺录》《榴实山庄遗稿》十卷。同时,工书法,能花卉,精音韵,擅小令,有遗墨存世。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