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提到扬州,多言“扬州出美人”。而相关场合,必然提及中晚唐大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的杜牧,还有他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名句。
扬州气质的主流是繁华绮丽,同时有深沉厚重的传承。杜牧有风流文人的一面,但风流放荡,还有舞文弄墨,只是他的冰山一角,他不是唐伯虎,也不是郑板桥,他的主体,是胸怀大志的世家公子、博通经史的士大夫、治理有方的好官员。
贞元十九年(803年),杜牧出生在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字牧之。他的爷爷杜佑,是中唐名相、大史学家。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大约10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不久,他的父亲也去世。很快杜牧这一房的生活就垮掉了。他后来说,他祖父分给他这一房的30间房子,因还债都归了别人。他和弟弟杜顗居无定所,8年间搬家10次,奴婢或死或逃,甚至有时到了要吃野菜的地步。寒冬长夜,连蜡烛都点不起,兄弟俩只好在黑暗中默默背书,长达3年。
但他“家风不坠”,纵横经史,才华出众。杜牧少年时,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关心军事,潜心兵法,写过13篇《孙子》注解,还写过许多策论咨文,有一次献计平虏,他的作品被宰相李德裕采用。23岁写出经典史论《阿房宫赋》。25岁时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他的仕途,比与他齐名而稍年轻的李商隐顺利太多。
因为才名远扬,杜牧深受各方欢迎,包括水火不容的李德裕与牛僧孺两位大人物。牛僧孺时任淮南节度使,授予杜牧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与长安以及下属州县的公文往来,前后3年。
当时的唐朝,日益衰落,但扬州的繁华却更胜从前。杜牧才华横溢,一点文字工作,他游刃有余,年轻身体好有身份有钱有闲,他的业余时间,全花在了秦楼楚馆,住所几乎不回,也留下了无数绮艳文字。
作为他的顶头上司,牛僧孺对此不但不以为意,反倒暗中派人保护杜牧。杜牧一辈子感恩。牛僧孺在历史上争议较多,但他的识才爱才之心,却是毋庸置疑的。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33岁,被征为监察御史。8月在东都洛阳上任。因此逃过了11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会昌二年(842年),他外放为黄州刺史,这是实权职位。但唐时的黄州(治所在今武汉新洲),被视为“鄙陋州郡”。赴任黄州,无异贬谪。他在黄州的寓所,人称“使君家似野人居”。但他信心十足,为政清廉,黄州3年,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新唐书》称他“刚直有奇节”。明弘治《黄州府志》赞其“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
杜牧还是唐代继韩愈之后的又一尊孔大家。黄州有孔子山、孔子河,有“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等圣迹,山旁建有孔子庙(问津书院前身),真实性待考,香火不绝,但年久失修。杜牧扩建孔庙,拜谒圣像,并在庙中设置学堂,教化士民。他公务繁忙,在学堂讲学不辍。讲学之时,其弟子自远方至数百人。他在《黄州刺史谢上表》中说:“独能不徇时俗,自行教化,唯德是务,爱人如子,废鞭笞责削之,用忠恕抚字之道”,“使一州之人,知上有圣仁二天子,所遣刺史,不为虚受,熏其和风,感其欢心,庶为瑞为祥,为歌为咏,以裨盛业,流乎无穷。”
明清时的《黄州府志》《问津院志》均载杜牧在黄州地方“兴学教士,立庙崇祀先圣,一时家循孔教,人颂儒书”。
后来杜牧先后担任池州、睦州与湖州刺史,都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展示出他“能吏”的一面。杜牧也一直努力争取外放的机会,一是因为地方官比京官待遇高,有利于养家,毕竟他家境一直不算宽裕,一是因为他“疏直”,看不惯当时的朝政,再一还是因为他的内心,始终是儒家信徒,如同子游治理武城,割鸡用牛刀。
大中六年(852年)冬天,杜牧逝世,年仅50岁。这与他早年贫穷青年浪游不无关联。但比起一生困顿且在46岁逝世的李商隐来说,杜牧的一生,不但文学上有大成就,而且在多个地方上留下德政,作为没落的世家子弟,几乎无憾了。
作者简介:
生于兴化,求学扬州。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作家。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