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宋朝人的清明节 可以很快乐

2023-04-06 09:29:00 来源:荆门日报 作者:明天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宋朝人,清明节快乐

很多节日,我们都可以祝福亲友们“节日快乐”,唯独清明节不行。众所周知,清明节,是中国人追思祭祖、缅怀先辈的时节,快乐何来?

但是在宋朝,清明节其实还是一个欢快的节日。这里有大诗人陆游的一首《春游》诗为证,写的正是清明时节,绍兴市民游镜湖的盛况:“镜湖春游甲吴越,莺花如海城南陌。十里笙歌声不绝,不待清明寒食节。”你看,莺花如海,十里笙歌,宋朝人过清明,是多么的欢乐。清明对当时城里的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场文艺“嘉年华”:茶酒雅集、荡秋千、玩蹴鞠、斗百草、放风筝……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二中这样描述临安(今天的杭州)清明:“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宴于郊者,则就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殢酒(指醉酒)贪欢,不觉日晚,红霞映水,月挂柳梢,歌韵清圆,乐声嘹亮。”从此文不难看出,南宋临安城的老百姓们过清明长假,和咱们今天也是一样的:他们携家带口,装上茶酒、炊饼、果子、小吃等出城踏青、观光游览。一些喜欢回归山野的宋人,则会争观竞渡、泛舟游湖。

缅怀先辈的节日,为什么被宋朝人过得这么快乐呢?这个问题得从春季的上巳、寒食、清明这三大传统节日说起。我们现在所继承的清明节,实际上是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与清明节而来的。

在历史上,这三个节日的时间非常接近,因此古人基本上将上巳、寒食、清明连着过。因为时间靠得太近,使得三个节日的民俗相互融合。不过,若要溯源,它们的节日内涵还是有所差异的。简单地说,上巳节的主要习俗是在水边饮宴游乐;寒食节则是一个伤感的日子,要禁火三天,只能吃冷食,故名“寒食”,相传是为了纪念先秦时被火烧死的名士介子推。纪念逝者、吃冷食,决定了这个节日的冷色调,民间也渐渐形成了“寒食上坟”的习俗,到唐朝时,政府正式将寒食节确定为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开始新生活的日子,因为此时寒食刚刚结束,从皇室到民间,要重新生火,取得新火种,开始正常的生活。这个时间,春光明媚,最适合郊游,所以宋朝人也喜欢在清明时节出来游玩、饮宴。由于宋朝人习惯在清明时节出游宴乐,等于是将上巳节的民俗挪到了清明节,如此一来,上巳节便在宋代衰落下去了。到了明清时候,寒食节也逐渐消失了,因为寒食上坟的民俗已完全融入了清明节。

宋代朝廷在寒食清明节期间放长假,北宋时最多有7天,南宋则缩至5日,方便官员们能够回家扫墓。下面,我们再看看宋朝人过清明节的其他习俗,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如果祝宋朝人“清明节快乐”,宋朝人一定不会生气,而是会谢谢你的祝福,因为宋朝的清明节,本来就是一个欢快的节日。

除了本文开头所说的踏青赏春,宋人在清明假期也会玩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而宋徽宗本人,还是足球社团“齐云社”的成员。《宋太祖蹴鞠图》,就是描绘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南宋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艺人。 在清明节,宋人还会斗百草,宋朝词人晏殊《破阵子·春景》就留下这样一幅清明春日美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斗草还分为武斗和文斗。武斗比较简单粗暴,直接比试草茎韧性,将草茎相交结,双方各持己端拉扯,断者为负;文斗则是采摘花草对名目,以对仗形式互报草名。放风筝同样是一个保留项目。南宋人会将灾病写于纸鸢之上,风筝放高时就将线剪断,让风筝将疾病与晦气一同被风带走。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