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古称“启蛰”。《夏小正》说:“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冬眠的动物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惊蛰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了,桃花怒放,仓庚啼鸣,斑鸠求偶,自然界生机勃勃。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春雷惊醒了蛰伏的动物。它们睁开惺忪的眼,嗅到春天的气息,于是走出“宅门”舒活舒活筋骨。吟咏此诗,仿佛听到了蛤蟆“咕呱——咕呱——”的叫声,看到了蛇行草间、蚯蚓蠕动的身影。宋代诗人张元干以其直白的语言描述出惊蛰到来的景象。
而范成大的词作《秦楼月·浮云集》就写得优雅含蓄、委婉动人。“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时值惊蛰,雷声隐隐,绿杨随风,浓杏拂墙。勃勃春景呼之欲出,而“花梢缺处,画楼人立”更使全词意境为之一变,有了人的活动,便“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格外动人心魄。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一到,桃李竞放,油菜花开,麦苗拔节,芳草如茵,大地呈现出一派春光融融、春意盎然的景象。
春雷就像战鼓,催促着万物生长,也催促着勤劳的农家下田劳作。有农谚为证:“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唐代诗人韦应物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惊蛰时节田家忙于农事的场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而元稹的诗歌《惊蛰二月节》,不仅描绘了惊蛰时节如霞似锦的韶光,更给人生命的启迪。“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惊蛰之后,韶光弥漫大地。桃花绚丽如蜀锦,老鹰被春鸠所取代。万事万物在时光的催促下拼命生长,草木萌芽遵循着一定的规则成长。人们为了生计忙于耕种,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
这首诗充满了生机与禅意。它昭示我们,草木有荣就有枯,春光虽然美好却是短暂的,旧事物总会被新事物取代,要珍惜短暂的美好时光,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处理问题。
可见,惊蛰之于我们,就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提醒我们珍惜春光,提醒我们师法自然,提醒我们勤奋工作。如此,方可拥有幸福人生。(高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