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南宋史家李心传与“落水兰亭”

2023-01-19 09:33:43 来源:四川政协报 作者:庞惊涛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李心传与“落水兰亭”

南宋史家李心传,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史著而名世。后人对李心传也多以史家标目。其实,在史学之外,李心传的儒家经义修为、书法题跋也颇有影响,尤其是他对东坡书法真迹、“落水兰亭”的鉴赏水平,已臻化境,在中国书法史上当有其不可忽略的地位。

受弟弟李道传的影响,李心传和一些当世大儒保持了或朋友或师徒的关系。李心传一生,和魏了翁保持了终生的友谊。绍定四年(1231年),李心传被赐“同进士出身”。魏了翁在当年曾与李心传书,讨论“中和”二字义理。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李心传对魏了翁来信讨论内容的回复,但以魏了翁硕彦名儒,尚且肯向李心传请教儒家经义,可知李心传于史学外,儒家经解亦是上乘修为。

李心传晚年,还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道命录》。它不在李心传的史学著作体系之中,却自有其价值。它并不是写程朱道德性命之学,而是从历史角度记载程颐、朱熹进退始末,备录其褒赠、贬谪、荐举、弹劾之文,从而说明宋代一百四十年间道学三起三落的兴废命运。当然,把它作为宋代理学发展的史著来看也无不可,但其价值核心,当不在史学之内,而在儒家经解范畴。

统而言之,我们在李心传史学著作体系之外,考察他相关的儒家经典著作,无论是保存下来的《道命录》,还是已经完全遗失的其他儒学著作,我们都应该注意到他作为史家之外的第二个身份:文学家。至少,在同时代的大儒中,他是文史结合,以史学为核心,并在文学上也颇有成就的特别和例外。

在儒家经义之外,李心传还对书法史贡献殊伟。或者说,他还保持着对书画艺术的极大兴趣和天赋。67岁那年,他从临安被权臣赶回四川,受人之托,专为苏轼的《天庆观乳泉赋》题跋,对东坡的这件北归作品有很高且很具专业的评价:“赵京兆所藏此轴,奇伟特甚。以岁月验之,盖苏公元符北归所书也。时方厄于章蔡之余,而人之贵重如此,岂待百年而后定耶!若夫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以平生所见论之,当为海内苏书第一。”这不仅流露出他对东坡及其作品极大的喜爱之情,也显示了他对书法艺术作品极高的鉴赏力。

李心传留名书法史的另一个题跋,来自于被后世称为“落水本”的定武本《兰亭序》。

据俞松《兰亭续考》卷一《右二记秀岩先生笔记》,其对俞松请李心传为定武本《兰亭序》题跋一事记之甚详。俞松请李心传题跋,或许借重于李心传当世史学名家的身份,为自己所藏增光添彩。李心传前后为这个版本的《兰亭序》题跋十九则,后来由俞松于淳祐四年集为一卷刊刻行世。

据文献记载,赵孟頫堂兄赵孟坚后来从俞松手中购得定武本《兰亭序》,十分珍爱,连夜乘船回家,行至吴兴霅溪(即李心传晚年所居处)升山下,不幸船被大风吹翻,行李衣物全部掉在水中。浑身湿透的赵孟坚别的都顾不上,双手举《兰亭序》高呼:“兰亭在此,余不足惜也。”之后他在此帖前题了八个字“性命可轻,至宝是保”。这就是“落水兰亭”的由来。

船过霅溪,而兰亭落水,或是李心传冥冥中“看到”自己曾经题跋的作品而心痒难耐,急欲一观吧!(庞惊涛)

责任编辑:邱小宸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