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梅岭有缘,他在诗中多次提及梅岭,可谓情深意长。梅岭古道,是唐朝张九龄奉旨开凿的,打通了广东对外的道路,可谓古代京广线。梅岭被誉为梅花故乡,古道两旁梅海如潮,有红梅、白梅、绿梅、腊梅。苏轼两次路过梅岭,第一次是在绍圣元年南贬路上,第二次在元符三年北归途中。当年他58岁,南谪惠州,从梅岭古道进入广东。到了他被大赦北归时,已经64岁了。也正是在北归途中,他在江苏常州辞世,享年65岁。
苏轼由儋州渡海北归时,曾与岭南雅士吴子野等友人,同游清远峡广庆寺,并作北归题记,后碑失于灾变。那是小寒时节,苏轼在《清远舟中寄耘老》里诗云:“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这让人读后如身临其境,想象梅岭的梅花在小寒的冷风中,盛开于万壑千岩之间,行舟里的苏轼心思缜密,情怀分明。当时,他生活清贫,内心却不受羁绊。如今梅岭古道旁,有棵参天大树,下立一碑,上书“东坡树”。有人说,此树为苏轼亲手所植,而我以为,当地人崇敬苏轼的盛名,以此纪念诗神,彰显梅岭的古风遗韵。
是呀,苏轼在小寒节气,再踏上梅岭古道时,情怀沧桑,恍若隔世。那梅岭梅花,是他一生中的精神依托。他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驿站道上看到冬天的细雨梅花,曾写下“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几乎他每次被贬谪时,都特意去看梅花,欣赏梅花的风雪苦寒,视为知己。可以想象,他在64岁的回京路上,已经看淡了仕途风波,其中有麻木,也有疲惫,更多的还是他的心智超越,洞悉了世事人生。在梅岭古道上,梅花仍旧是他心灵的寄托。他写给朋友的诗里,不再有壮志激情,却有小寒时节的梅岭风光,千峰万壑仿佛开出了他一生的寻梦情境,梦萦香气,梅姿百态,气象清明。是呀,他长达二十年的贬谪生涯,不断地被流放,几乎一两年就要换一个地方,那辗转的颠沛、精神的折磨、生活的贫困无以复加。他最后一次回归时,已经失去了最小的儿子和爱妾、知音王朝云。可是苏轼却心化苍凉,情怀淡然,写下了梅岭风光,留下了梅花诗心。
苏轼一生多次写到梅岭,在《次韵韶倅李通直二首其一》中诗云:“回首天涯一惆怅,却登梅岭望枫宸。”可见他身体疲惫,百感交集,回想自己曾在朝廷做过高官,德高望重,如今却白发苍苍,站在梅岭的最高处,心生苍茫。那是他平生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写下了寄友的惆怅诗语。苏轼在《赠岭上梅》里诗云:“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那梅岭,满山梅花,让他想到青梅煮酒畅饮的痛快,黄梅成熟时的细雨美景,多重的心灵意蕴,犹如他梅染霜雪的一生,风雨颠沛,辛酸多艰,在煎熬中老熟,变得淳美超逸,襟怀洒脱。正如苏轼在《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所云:“笑时犹带岭梅香。”那梅岭梅开,笑意人生,梅香透阵。
苏轼在《北归度岭寄子由其二》中诗云:“青松盈尺间香梅,尽是先生去后栽。应笑来时无一物,手携拄杖却空回。”苏轼一生,只有在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信里,谈到了自己一无所有,可以想见他路过梅岭看到青松梅花时,真是一无所有,就是手中多了一根拐杖。他在《北归度岭寄子由其一》中诗云:“从此西风庾梅谢,却迎谁与马毵毵。”苏轼此次回京,他感觉平生最大好处,就是将多年罪官流放的帽子摘掉了,只剩下他内心的精神荣光。他看着梅岭的梅花谢落,感觉自己老了,走不动了,眼看着春天就要来临,与亲人团聚,可是却耗尽了生命,如梅花凋谢。苏轼的岭南梅花诗,真实记录了他晚年的心态人生,他生如梅花,死如梅花,有绽放的梅花诗心,诗情烟雨,生命的文化风光。
苏轼在《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中诗云:“争抱寒柯看玉蕤。”他还在《定风波·红梅》中写道:“尚馀孤瘦雪霜姿。”那写的是寒柯梅枝,雪霜中的花姿梅影,与他写的小寒梅岭相映成趣。(鲍安顺)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