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苏轼的豪气干云 这首词体现的淋漓尽致

2022-12-21 10:33:56 来源:兵团日报 作者:邓勇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豪气干云一首词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对自己这首新作颇为得意,在致鲜于子骏的信中,他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被贬官任密州刺史,此时正当烽火连绵,西北边境不断受到袭扰。这年十月的一天,因天旱苏轼去常山求雨,归途中与同僚会猎于黄茅冈,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开篇一个“狂”字为全词定下了基调。“老夫”指词人自己已经年高,但在此却要作一次“少年狂”。接下来描述精良的“装备”:猎犬和猎鹰,“左牵黄,右擎苍”;整肃的衣冠:“锦帽貂裘”;众多的随从:“千骑卷平冈”;不凡的本领:“亲射虎,看孙郎”。

词的下片进一步展现“狂”态。词人“酒酣”之后,心胸开阔,胆气豪壮,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年高,发出“鬓微霜,又何妨”的豪言壮语,并希望自己也能够“挽雕弓”“射天狼”,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苏轼本是文官,并不会武,而且,此行是为求雨,却为什么忽然又去会猎呢?这首词有着更深层次的探究意义。

当时,苏轼夹在新党和旧党之间,成为政权斗争的牺牲品,多次遭贬,感觉自己像魏尚一样无辜。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镇守边陲,作战有功。一次,魏尚被朝廷削职查办,郎中署长冯唐向文帝上谏,于是,文帝派冯唐手持符节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过。所以,苏轼在词中会有“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一问。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对朝廷还是充满信任和期待的,他盼望自己能够像魏尚那样得到赦免,重新受到重用。

“西北望,射天狼”的“天狼”指的是天狼星,在西北方向。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略、战争。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是自己远大的报国之志,他想亲手去平息西北的战事,保卫国家。但苏轼知道,他是文官,“亲射虎”已经言过其实,“射天狼”自然只是一个梦想。所以,全篇看来,苏轼虽有雄心壮志,却不得施展,“狂”字便带有了自嘲的意味。

这首词逻辑明晰,虚实结合有度,由此及彼逐步升华,充满为国立功、刚强勇武的英雄气概,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评价苏轼词风时曾说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邓勇

责任编辑:蔡晓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