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画像
今年10月31日,是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1472-1529)诞辰550周年,其诞生地余姚、迁居地绍兴以及贵阳等地,分别举行了隆重纪念活动。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以号行世。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书法家。与严子陵、朱舜水、黄宗羲并称“余姚四先贤”。状元王华子。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兵部主事。三年后因肺病告归,结庐绍兴阳明洞。仕途坎坷,正德元年(1506),病愈复职时,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贬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历任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因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57岁死于肺病。
阳明心学,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主张“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之所发处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恶行”。其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术思想,为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所重视。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著有《王阳明全集》。
少见王阳明茶事,其著名的“龙场悟道”或许有茶饮神助,但未见记载,不能妄加猜测。笔者难得搜集到其涉茶诗四首,咏泉、涉泉诗多首,本文作一简介。
“山僧留客荐新茶”
非常巧合的是,王阳明四首涉茶诗、多首咏泉诗,均与寺僧相关,说明其平时常与寺僧交往。
其七律《兰亭次秦行人韵》云:
十里红尘踏浅沙,兰亭何处是吾家?
茂林有竹啼残鸟,曲水无觞见落花。
野老逢人谈往事,山僧留客荐新茶。
临风无限斯文感,回首天章隔紫霞。
题中秦行人即秦文(1464—1529),字从简,号兰轩,晚号雪峰,时任南京行人司行人。明弘治十年(1497)新茶时节,诗人与秦文相邀同游绍兴兰亭,旅途悠闲惬意,赋诗唱和。
全诗清逸雅致,是王阳明早期悟道前的诗风代表作之一。大致有三层视觉与境界:一是写景,通过兰亭、茂林、修竹、曲水等构筑了雅致的景观,抒发了怀古之幽情。二是写情,以浅沙、无觞、残鸟、落花、何处等抒发了红尘易逝的寥落惆怅。三是写意,以十里红尘、野老、山僧、紫霞等,流露出看破红尘归隐之意。其中茶句“山僧留客荐新茶”,写到当地山寺的僧人,热情邀请诗人入禅房品尝初春山茶。
位于余姚市龙泉山北麓的王阳明故居(诞生地),系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七律《登凭虚阁和石少宰韵(南京作)》云:
山阁新春负一登,酒边孤兴晚堪乘。
松间鸣瑟惊栖鹤,竹里茶烟起定僧。
望远每来成久坐,伤时有涕恨无能。
峰头见说连阊阖,几欲排云尚未曾。
诗人自注该诗作于南京。凭虚阁位于南京鸡鸣寺。石少宰生平未详,明代诗人区怀年作有《柬关蓬石少宰十六韵》。该诗系诗人与石少宰登凭虚阁之唱和。
其中“松间鸣瑟惊栖鹤,竹里茶烟起定僧”句,描写鸡鸣寺环境清幽,松竹辉映,高士鸣瑟,惊起飞鹤。坐禅入定的僧人热情为诗人在竹林间烹茶品茗。诗人感叹自己无能,科举多不利,未能上青云。
五绝《归途有僧自望华亭来迎且请诗》云:
方自华峰下,何劳更望华。山僧援故事,要我到渠家。
自谓游已至,那知望转佳。正如酣醉后,醒酒却须茶。
该诗创作年代未详。查池州九华山有望华亭,旧称玩华亭,在五溪桥侧。明代都御史彭礼建。万历五年(1577)青阳知县苏万民重建。知县蔡立身曾题联:“路不入九华,山色座中收已尽;亭直开半壁,星咫尺上摘将来。”后废。清末重建观音殿于其旁。首句“方自华峰下,何劳更望华”契合九华山。
该诗大意为:诗人自九华山游览归途,忽有僧人慕名邀其去寺院小叙并请求赋诗。诗人由此感到,有时心里所想,会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改变。进而想到,醉酒之后,需要茶饮醒酒。想必当时僧人是以茶会友的。
王阳明楷书《客座私祝》(局部)
五律《化城寺六首》其五云:
僧屋烟霏外,山深绝世哗。茶分龙井水,饭带石田砂。
香细云岚杂,窗高峰影遮。林栖无一事,终日弄丹霞。
元代官员、诗人张昱作有《临安访古十首•其五•化城寺》,得知化城寺位于临安。南宋在临安(今杭州)建都,元、明时称杭州路、杭州府,但仍有诗文家沿袭旧称。其中“茶分龙井水”点明寺在杭州,今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双溪村有化城禅寺旧址。
该诗清雅脱俗,描写诗人在山寺看峰峦山影,观五彩云霞,品茗吟诗,悠闲自在。
多首名寺咏泉诗
诗人爱茶爱泉,自称“平生泉石好”,笔者检索到诗人多首咏泉、涉泉诗,其中多首与寺院相关。
其五律《忆龙泉山(京师作)》诗云: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诗人游览京师龙泉寺,看到僧人或坐于井栏,或卧于松下,疏野闲适。诗人以自身戎马生涯与涌动不息之山泉作比,形成强烈反差,羡慕山泉“朝夕自清泻”。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王阳明全集》三册书封
五律《无相寺金沙泉次韵》云:
黄金不布地,倾沙泻流泉。潭净长开镜,池分或铸莲。
兴云为大雨,济世作丰年。纵有贪夫过,清风自洒然。
金沙泉以浙江长兴顾渚山最为著名,此金沙泉位于九华山无相寺。诗人赞美无相寺金沙泉珍贵如金,涌泉化雨,助力大地丰收,清冽甘泉,即使贪婪之人,亦会受到教化。
七绝《卧病静慈写怀》亦写到山泉、清漪:
卧病空山春复夏,山中幽事最能知。
雨晴阶下泉声急,夜静松间月色迟。
把卷有时眠白石,解缨随意濯清漪。
吴山越峤俱堪老,正奈燕云系远思。
从“解缨”可看出,这是诗人中年或晚年因病请归之后所作。无官一身轻,诗人到杭州静慈寺养病,随意掬山泉,濯清漪,与老僧故旧茶叙,度过了一段愉快时光。
今日净慈寺鸟瞰
七律《题王实夫画》云:
随处山泉着草庐,底须松竹偃柴扉。
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
小酉诸峰开夕照,虎溪春寺入烟霏。
他年还向辰阳望,却忆题诗在翠微。
该诗系为画家王实夫题画诗。从诗中“虎溪春寺”看,或为画家描绘杭州上天竺寺一带山寺景色。该寺附近有一小溪,古代常有虎豹出没,曰虎溪。北宋时该寺高僧辨才,与赵抃、苏东坡二任太守友善,诗词唱和,曾定下“送客不过虎溪”之规矩。苏东坡离任杭州时最后一次看望他,送别时依依不舍,不知不觉中过了虎溪桥,后人在桥边另建了一座二老亭,立碑记载这一佳话典故。
诗人赞美此画春泉淙淙,缥缈烟霞缭绕于寺院,远处有湖泊孤帆,呈现给读一幅春日西湖山寺水墨画。
五言六韵《水滨洞》诗云:
送远憩岨谷,濯缨俯清流。沿溪陟危石,曲洞藏深幽。
花静馥常瑀,溜暗光亦浮。平生泉石好,所遇成淹留。
好鸟忽双下,鯈鱼亦群游。坐久尘虑息,澹然与道谋。
该诗创作年代、地点未详。诗人远途送客,途径水滨洞,深为清幽景色所吸引,花树繁茂,嘉鸟双飞,鲦鱼群游,这让爱泉之诗人喜出望外,流连忘返:“平生泉石好,所遇成淹留。”进而忘却烦恼,尘心尽消,身心泰然:“坐久尘虑息,澹然与道谋。”
诗人作于正德三年(1508)的十一韵五言诗《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第七、八韵写到泉水:
仰窥嵌窦玄,俯聆暗泉急。惬意恋清夜,会景忘旅邑。
当时诗人正在贵州龙场蒙难,仍以乐观心态记载发现东洞之喜悦之情,并改名为阳明小洞天,赋诗作记。前二句写入洞之后,仰观俯察的景象;后句是抒情,清夜惬意,看到洞天景色清幽,聆听暗泉急轩敞开阔,眼前景象让诗人暂时忘却自己还是戴罪之身,迁谪之客。
诗人另有五律《移居阳明小洞天》(三首之二)写到洞中清泉:
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下,翠雾还成幕。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诗人描写此洞天巧夺天工,适宜人居,清泉可汲引至厨房,足够主仆三人居住。
诗人另有五言七韵《秋夜》第六韵写到泉句:“山泉岂无适,离人怀故境。”这是某年秋夜,诗人在山居聆听山泉,怀念故旧故境之作。
“清泻”“清风”“清流”“清夜”“清漪”,上述咏泉诗中,多次写到关键字“清”字。诗人为官清廉、清正,为文清秀,这些巧合并非偶然,正是他临终名言“吾心光明”之写照。
赞曰:
逆境悟道,善恶从心。凡成大事,贵在知行。
品茗赏泉,心地光明。良知醒世,千古圣人。
作者简介
竺济法,浙江宁海人,茶文化、家谱学者,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宁波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茶通典·茶人物典·明清卷》《宁波茶通典·茶人物典》主编。著有《品茶品味品人生》《名人茶事》《中华茶人诗描》一、二集、《非常儒商——储吉旺传》,主编《浙江宁海储氏宗谱——兼中国储氏文化史》《余姚柿林沈氏宗谱》《茶禅东传宁波缘》等十多种。2005年开始侧重于茶史溯源考证,厘清了一些以讹传讹之常识性错误及疑难问题,受到学界重视,在海内外发表论文近百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