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许多著名诗人,如诗骨陈子昂、诗佛王维、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当过拾遗,诗仙李白也不例外。
拾遗是谏官,武则天时期始设的从八品上官职,选拔标准极高。当过拾遗的诗人,又会度过怎样的人生?
半生几被功名误
拾遗的品级只有从八品上,但对于诗圣杜甫来说,这几乎已是他的仕途巅峰。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一个儒学世家。这一年,年轻有为的唐玄宗登了基。
杜甫自幼生活在洛阳,十四五岁便享誉东都文坛,可谓少年成名。他本来自视甚高,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志向,然而,这条路他没能走通。
二十四五岁时,杜甫从吴越之地游历归来,参加了一次科举考试。由于考生公然顶撞考官,朝廷对此进行调查,他也受牵连而落了第。
短暂消沉之后,杜甫前去探望在山东任职的父亲杜闲,过了几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潇洒日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闲去世,杜甫在偃师首阳山下的土娄旧庄为父守孝,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随后,他与来到洛阳的李白相见并结伴同游,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自西晋杜预以来,杜家世代“奉儒守官”,杜甫也不例外。他渴望求取功名,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天宝六载(公元747年),他终于等来了一个机会。
当时,唐玄宗欲广揽贤才,命天下“通一艺者”皆到长安应试。杜甫满怀希望地去了,不料宰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由,一个人才也没向朝廷举荐。
杜甫的希望被碾得粉碎,不再年轻的他只能留在长安,苦苦寻找门路。后来,他听从驸马张垍(jì)的建议,向朝廷献《三大礼赋》《封西岳赋》和《雕赋》,最终被授予负责看守兵器、管理门禁的小官。
为养家糊口,杜甫接受了这个职位,可还没等他正式上任,安史之乱就爆发了,两京先后失陷,他也带着家人加入了逃难的行列。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听说唐肃宗在灵武(在今银川)登基,报国心切的杜甫前去投奔,途中却被叛军俘获,在长安城中困了半年多。后来朝廷发兵平叛,他才冒死逃出,得以“麻鞋见天子”,被授左拾遗之职。
因言获罪杜拾遗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五月,杜甫历尽艰辛,来到凤翔(在今宝鸡)朝见唐肃宗。当时,他“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唐肃宗十分感动,封杜甫为左拾遗,传达这一任命的是中书侍郎张镐。
当上左拾遗的杜甫,似乎距“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近了一些。谁又能想到,没几天他就卷入了一场风波,因为替宰相房琯说话,差点儿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房琯是洛阳人,比杜甫大15岁。他当初追随唐玄宗入蜀,后又奉命辅佐唐肃宗,深受朝廷器重。长安被叛军攻陷后,唐肃宗委他以平叛重任,结果他听信幕僚之言,用牛车出战,叛军顺势纵火,四万官兵因此丧命。后来,唐肃宗对他也渐渐疏远了。
受到冷落后,房琯常称病不上朝,在家听门客董庭兰弹琴。董庭兰为人淡泊,不慕名利,高适曾在《别董大二首》中说他“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颜真卿却弹劾房琯,称他纵容门客董庭兰纳贿,房琯因此被罢相。
当时,杜甫刚到左拾遗任上不久。他与房琯本是故交,又敬重房琯为人,便屡次上疏为其辩护,称朝廷不应因小事罢免大臣。由于言辞激烈,他触怒了唐肃宗,被交由三司审问定罪,46岁的杜甫面临着一场杀身之祸。
关键时刻,已是宰相的张镐站了出来。他对唐肃宗说:“甫若抵罪,绝言者路。”意即杜甫是谏官,不应因言获罪。唐肃宗表示不再追究,但当年八月就让杜甫回家探亲去了,直到十一月才让他重返朝廷。
这年冬天,朝廷收复长安,唐肃宗带着百官返京,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杜甫也回到长安,继续当他的左拾遗,尽管生活清苦,毕竟安稳清闲。他对救过自己的张镐心怀感激,在《洗兵马》一诗中称“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将张镐比作西汉张良。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唐肃宗旧事重提,房琯再次遭贬。杜甫也受到牵连,被贬出朝廷,改任华州司功参军。在左拾遗任上,他只干了一年。
入蜀凭吊陈子昂
杜甫在外奔波多年,十分思念家乡。到华州赴任不久,他便回了一趟洛阳,在土娄旧庄住到次年暮春,才动身返回华州。
这一路,他目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写下了组诗“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华州的局势也是一团乱麻,他毅然决定弃官,再谋生路。
当时,洛阳已被叛军再度占领,他有家也回不去了。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杜甫流落到了陇右一带。短短数月,饥荒和战乱就把他逼到了绝境。为了生计,他决定到蜀地投靠故友。
当年冬天,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杜甫携家小抵达成都,暂住在城西浣花溪畔的僧舍里。次年春天,在众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浣花溪畔建起草堂,在成都西郊安了家。
这时的高适正在蜀地任职,他得知杜甫入蜀,很快题了《人日寄杜二拾遗》一诗问候,令杜甫感动不已。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严武镇蜀,对年长自己十几岁的杜甫也非常照顾。只是当年四月,唐玄宗、唐肃宗父子先后去世,严武又被召回朝廷,主持修建皇陵事宜。
严武离开后,成都叛乱又起,杜甫只好在梓州等地漂泊,直到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严武归来,他才重新回到草堂。
梓州是陈子昂的家乡。陈子昂被誉为“诗骨”,又当过拾遗,被杜甫视为前辈。他到陈子昂的故居凭吊,写下了《陈拾遗故宅》一诗,称“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又到金华山观访陈子昂的学堂遗迹,说“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
此时的杜甫年老多病,思归心切。严武为帮他谋个差使,特聘他为幕僚,并向朝廷奏请他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杜甫也被称为杜工部。一年后,严武暴病身亡,杜甫便携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只是这一路走走停停,直到生命尽头,他也没能回到家乡。(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