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白,指品行纯洁,没有污点。典故出自北宋嘉祐年间,赵抃轻车简行赴任成都,只带了一位随从,牵了一匹马,行囊中有一架琴和一只白鹤。赵抃渡清白江时见河水清澈见底,掬水可饮,于是触景生情,借水立志:“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一个清新的成语就此诞生(此后,这条江被称为清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区又因清白江而得名) 。
赵抃言出必行,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再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始终为官两袖清风。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治家产,一家人一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平时膳食以蔬菜为主,遇到客人来访,不得已才添一碗肉。苏轼曾写诗云:“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谁知默鼓无弦曲,时向珠宫舞幻仙。”(1084年,时年七十七岁的赵抃逝世。宋神宗赵顼闻讯后,为其辍朝一日,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 )称赞赵抃清白为人,真心干事,无愧于老百姓的“父母官”。
赵抃当年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见宋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宋神宗赵顼当面称赞赵抃:“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宋史·赵抃传》)就连改朝换代后的明朝孝宗皇帝朱祐樘也对赵抃赞赏有加:“琴声寒日月,永留清白在人间。鹤唳彻遥天,常使丹心通帝座。”赵抃一生廉政为民,深受蜀地人民敬爱。崇州人民为纪念赵抃,在滨河公园修建“琴鹤广场”,并作赵抃塑像,其塑像面容严谨,神态自若,牵一马,随一鹤,马背仅一琴,充分体现赵抃的清廉本色。
屈原《楚辞·卜居》曰:“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表明要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的操守。司马光在写给其子司马康的《训俭示康》中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谆谆告诫儿子要传承好节俭清白的家风。
明代“救时宰相”于谦《石灰吟》赋诗明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性格刚直,口不言功,知行合一。当时宦官王振专权,徇情枉法,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并作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清白”二字易写却很难长守,必须如履薄冰,善始善终,稍有不慎就可能一世清白毁于一旦。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一个“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故事,性情耿直的老吏郑牢劝诫走马上任的山云一定爱惜羽毛,名声如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因此,要时刻保持慎初之心,慎重迈好人生每一步,不学“轿夫湿鞋”,一脚趟进稀泥后便破罐子破摔,无所顾忌地“不复顾惜”新鞋子。
坚守清白做人,就要谨小慎微,从一点一滴做起,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明代胡寿安有“青菜知县”的美誉,他升任新繁知县时,空闲时间就在衙门后院花园栽种,他不种花也不种草,只种蔬菜和葫芦,最擅长是种青菜,一年到头经常吃青菜。胡寿安一生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曾赋诗《任满谒城隍》:“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神道有灵当鉴我,去时还似来时贫。”上任时“衣物一担”,离任时“一担衣物”,始终恪守清正廉明的为官之德,并且身体力行,先管住自己的口欲。
宋代朱弁《曲洧旧闻》曾记载苏轼一件轶事,苏东坡尝与刘贡父言:“某与舍弟习制科时,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贡父问“三白”,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贡父大笑。苏东坡戏谑地称自己求学时常吃的白盐、白萝卜、白米饭为人间美味,这正是他乐观豁达天性的流露,也是其甘于清贫、清淡养生、俭以养廉的人生写照。
清白传世品自高。赵抃、于谦、屈原、苏轼、胡寿安等均因为人清白、为官清廉而名载史册,他们的崇高品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而不论“青菜知县” 胡寿安还是常食“三白饭”的苏东坡,都在劝诫人们不贪口腹之欲。时至今日,却仍有一些党员干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吃了不该吃的,犯下在大鱼大肉“有油水”的地方滑倒的惨痛教训。生活还是简单一点好,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养胃又养廉,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官,吃得香、睡得稳、行得正,未尝不是一个幸福的人生。(◆ 华而实)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