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脆秋梨白,霜含柿子鲜”,眼下正是吃柿子的时候。可没想到,柿子还没有红,在网上,一种为柿子去涩的植物——辣蓼却先一步走红了。
在抖音等视频平台上,非常多的用户上传为柿子去涩的视频,石灰水浸泡、掺苹果等方法都试了一遍,而其中最不易翻车的却是煮辣蓼水浸泡。
辣蓼是一种河边常见的植物,“丛生,高不下二尺许,细茎弱叶似柳,其味香辣,叶底亦抽短穗,着糁红花,俗名辣蓼”。因其常见,明代南通学者彭大翼谈及它时说,“人多贱之”。
辣蓼是蓼科属,我们目前所见最早明确写到它的文字记录是在宋代。北宋末《北山酒经》一书收录了用辣蓼制作酒曲的方法;而在此后,元代类书《事林广记别集》,明代《物理小识》、《遵生八笺》中,也都有类似的记录。
除了制作酒曲外,古人会用辣蓼入药,治疗疾病:
在明代医书《解围元薮》中,辣蓼便是“湿风痛风汤”药方中的一味药。
古人还会用辣蓼驱虫:
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写,“辣蓼晒干铺席上,除壁虱”。这用到的可能是辣蓼的毒性。现代人会用辣蓼汁液浇灌蔬菜,驱赶害虫;还会将辣蓼汁撒入河里,鱼食用后会醉倒翻出水面;
古籍中记载了辣蓼这么多种功用,唯独不见用它为柿子去涩。而在两湖地区的现当代文献中,我们能看到这种方法:
摘青柿,以辣蓼草或黄荆叶注清水浸泡之,去涩,脆而甜,称泡柿或浸柿。
在古代文献中,辣蓼还有一种功用,就是作为蔬菜直接食用。南宋名臣、“探花郎”郑刚中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但为秦桧所妒,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今广东封开)。最终郑刚中死于封州贬所。
在封州期间,郑刚中写有一诗,诗前有段话说,封州这个地方的人大多不种菜,人采小蓼食用,这种蓼叶子尖而细,称为尖头蓼,也叫辣蓼。但这种草有毒,要是误食往往会出人命。同样的,封州人也爱在春天吃有剧毒的河豚。至于这种辣蓼,封州人如何烹调去毒,郑刚中没有写。他在诗中写到:路旁施采尖头蓼,江上争寻胀肚鱼,正是封州人寻食这两种毒物的情形。
在史籍中,记录了20多种蓼,很多情况下已分不清到底是哪种蓼了。《礼记》载:“脍,秋用蓼。鹑羹、鸡羹、鴽酿之蓼”。早在周朝,人们便利用蓼草的“辛”味来为食物调味。但他们所食用的是不是辣蓼呢?有学者认为,那更可能是泽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