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言秋色不如春,及到重阳景自新”,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这两天呼和浩特市的秋色特别美,真是秋色胜春光,黄的、绿的、红的、紫的、靛的……五彩缤纷的树叶在温暖的秋阳下炫耀着自己的美丽,真是胜过春日繁花浓妆艳抹的美丽。“佳节又重阳”,重阳佳节前后最是适宜饮宴会友、登高秋游。
重阳节前后是一个喝烧酒的好时节,魏晋时便有了九月九日饮酒之俗。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唐代写出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孟浩然觉得没过酒瘾,在另一首诗里又写道“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可惜我这一段时间又是过敏又是湿疹,只好暂时戒酒,心里甚至有杜甫“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的任性使气。酒暂时喝不成,说一说登高吧。
知道重阳节有登高习俗,最早是从王维那首妇孺皆知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开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最早背诵这首诗时,我对“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同感,更对兄弟登高感到新奇,因为我们土默川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大青山在我们团结村北50多公里处,从小没有机缘爬山登高。而且,我们那一带农村好像没有过重阳节的习俗,那个年代不吃好吃的哪里是过节,不像现在天天过节一样,酒在当时的农村更是奢侈品。在我的记忆里,高中之前的重阳节过得像其它寻常日子,平平淡淡轻易放过了。
上了大学我一遍又一遍背诵杜甫的《望岳》,有一种强烈的登高念想。我敬佩杜甫才二十出头就写出那么好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千古名句就不说了,开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一句多有气魄:问的巧妙答的精彩。在天津纺织工学院第二学期的五一假期,我和两位室友背起行囊去往泰山,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登山,登的是我神往已久的泰山。那时刚刚二十岁的我年轻气盛体力好,几乎是一路小跑登上玉皇顶的,一路上看到一些老者蹒跚着上山,心里还奇怪:“为什么不稍微快一些呢?”第一次看到巍峨高大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年轻的我大概和当年杜甫的心情差不同,山中雾岚缭绕烟霭氤氲,心胸为之开阔而荡漾,真有俯仰天下“一览众山小”之志。
中国文人自古有登高歌赋之雅兴,登高望远的抒发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灿若星辰的诗词歌赋。李白是一个“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主,庐山、敬亭山、天门山、峨眉山……都留下了他的踪迹,他绝对是游历名山最多的诗人;王安石在“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时候,登临送目看到“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美景,想起了金陵“繁华竞逐”的六朝时代;辛弃疾在“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季节里,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登高壮观天地间”,山川风物尽收眼底,特别是“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在寥廓空旷长风万里的重阳时节,最适宜来欣赏壮观的河山,古人的重阳登高之作涌现出的佳作最多。王安石《游钟山》)诗云:“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登高望远即兴抒发,会使文人生发出不竭的创作灵感。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登临瞻仰之际肯定会思接千载神交古人,登临形胜肯定会感伤今古吟咏讽喻。唐代杜牧曾写作《九日齐山登高》这一名篇,写出了“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样不辜负良辰美景的名句。宋代杨万里又来到位于今安徽省池州贵池区的齐山,想起了杜牧,写下了“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的名句。唐人陈子昂登临幽州古台会生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寂寞,一时间“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元代萨都剌登临石头城上,“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滚滚长江依旧东流,感叹“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在登临之际发思古之悠情,肯定会对千古兴亡人物风流感慨无限,就像辛弃疾登高看到了满眼风光,也感叹“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元人的一首散曲里写道:“怯重阳九月九,强登临情思幽幽,望故国三千里,倚秋风十二楼,没来由惹起闲愁”,其实,登临胜迹“今古一相接”后所生发出的闲愁,是一种会心不远的美好。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停地登高的过程,永远有尚未攀登过的山峰等待我们去征服。杨万里有诗云“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人到中年诸事烦乱,恰似走进了乱山深处,四处都是要爬的山,不知道先翻越哪一座山好。在大学读书期间,“少年壮气当拿云”的我喜欢登高慷慨,和同学们经常相约郊游,重阳时节去登临香山赏红叶;刚参加工作的我仍然是“爱上层楼”的心境,游览了峨眉山、贺兰山等不少名山。年岁渐长,父母渐老,儿女成行,诸事烦扰,使我难以静下心来登临赏景,生活中的我需要不停歇地去登临奔波。但我还是觉得人生无常和悲哀谁都会遇到,“古往今来只如此”,应该像杜牧那样“菊花须插满头归”,珍惜片刻的宁静和瞬时的欢乐。所以,直到如今还没有“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的萧瑟心境,只要得闲,还是想和李白一样“且饮美酒登高楼”。
在人生跋涉登临的途中,应该像杜甫那样即使遭遇再多的穷困与不幸,都不忘在诗歌艺术和人生境界上登高。少年“裘马颇轻狂”的他登临泰山写出《望岳》这样雄奇壮阔的诗篇,勃发着意气风发的青春朝气,他还写过两首咏华山和衡山的《望岳》,是中老年的作品,因为失意萧瑟而难以传诵,这也是人的心路历程。但经历了战乱兵燹的杜甫,尽管长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尽管一生穷困潦倒报国无门,但他不忘“诗穷而后工”,不忘“语不惊人死不休”,愈挫愈奋的诗人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这使他的诗歌笔追清风心夺造化,登上了艺术的巅峰,成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语);他更不忘“穷年忧黎元”,像“葵藿倾太阳”忠君爱国,这使他的诗歌境界“光焰万丈长”。
现实生活中的杜甫是极爱登临咏怀。如果说雄浑磅礴的《望岳》使杜甫初享诗名,那么后来一篇接一篇的登临佳作把杜甫推向了“诗圣”的高度。杜甫仅重阳诗现存就有十余首,其中佳作《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这首在夔州的重阳登高之作慷慨悲壮,已被后人称作大手笔;他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更是被后人评价“律法甚细,隐衷极厚,不独以雄浑高阔之象,陵轹千古”;《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一诗被胡应麟视为“古今七律第一”。宋人叶梦得认为“自老杜‘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等句之后,常恨无复继者。”如果没有爱国忧民的情怀,如果没有沉雄苍劲的笔力,哪里会有这样气象雄浑铿锵有力的诗作。不断地攀登艺术高峰和陶冶爱国情操,使诗人拥有登峰造极的成就。
还有比杜甫那样更困厄的人生遭遇吗?在自然界或人生道路上我们面对高高低低的峰峦时,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恒心和不畏艰险的勇气。“穷困出诗人”,但杜甫如果彻底被穷困压垮,中国的诗歌史上就少了一位诗圣。正是由于他穷且益不坠青云之志,颠沛穷困不忘天下苍生,在不辍的跋涉和登临中,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一座雄视千古的巍峨丰碑,让后学瞻仰到了一座无限风光的艺术高峰。
“日月百年宽,良辰天不悭。”去年的重阳节天气晴和,秋光万里,我带着儿子登上了逶迤绵亘的大青山。在高高的蜈蚣坝上,放眼远山近岭,漫山红叶黄花,儿子为登高所见雀跃欢呼。我想,他才刚刚开启登高望岳的人生,但愿他从小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我虽然已入万山圈子里,但仍然要继续登临,山至高处人为峰。
重阳节的节俗之美在于登高,生命的精彩也在于不懈的攀登,因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殷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