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华录》中,女主角赵盼儿通过经营酒楼,改变人生命运。这一艺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反映出了一段重要的历史变革:古代因为粮食有限,政府禁酒,汉武帝时期推出“榷酒”制度,实行酿酒的国家专卖,直到宋代才采用隔酿法,允许民间酿酒卖酒。而隔酿法最先实行的地方就是成都。南宋时期,酒市不仅是四川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隔酿法 成都全国试点
我国确切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周朝建立后,周公发布了著名的《酒诰》,将禁酒作为一项国家制度。严苛的酒政一直到了汉代才有所改善。“文景之治”轻傜薄役恢复生产,到了汉武帝初年,民间经营盐、铁及酒类的商人已经富可敌国,司马相如的老丈人卓王孙就是其中之一。卓文君当垆卖酒,而司马相如穿着一条大裤衩清洗酒器,可见当时民间的酒肆有多么盛行。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汉武帝在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推出了“榷酒”制度,开启了中国2000年的酒类专卖历史。
在北宋时期,酒如盐一样,仍是专卖品,掌握在官府手中。陆游《楼上醉书》描写成都的酒楼“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说的就是官酿机构卖酒的盛况。宋代官府设置酒务,管理酒的酿造、销售和税收。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今遂宁人赵开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为筹集军费,他改变官酿规定,实行隔酿法。官府放开酿酒、卖酒专营权,提供场所、酿具、酒曲,民间酒户自备酿酒原料,向官府缴纳一定费用,酿酒数量不限,销售自负。隔酿法最先在成都实行,不到两年遍行全川,使四川的酒课(酒税)很快递增至690万缗。据学者统计,宋高宗末年,全国酒课岁入1400万缗,四川酒课为410万至690万余缗,占全国酒课收入的29%-49%。
南宋时期,酒市不仅是四川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更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四年,南宋朝廷抵抗金国入侵的川陕之战,其军费开支有1/5来自蜀中的酒税收入。酿酒卖酒对于朝廷税收的重要程度,也只有汉末时的锦市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蜀中名酒诗歌传
宋代蜀中有哪些名酒?因为诗人的诗词,汉州(今广元市)的鹅黄酒、荣州(今自贡荣县)的琥珀酒、眉州(今眉山)的玻璃春、郫县(今成都郫都区)的郫筒酒,美名流传千年。
从入蜀开始,陆游诗中就有酒,《剑门道中遇雨》云:“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味?细雨骑驴入剑门。”在成都,他开心时喝酒,郁闷时也喝酒。想到金人进犯,自己却不能上阵杀敌,叹息:“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品尝鹅黄酒时,陆游感慨:“叹息风流今未泯,两川名酝避鹅黄。”琥珀酒也令他沉醉不已:“鹅黄名酝何由得,且醉杯中琥珀红。”品鉴来自苏轼家乡的玻璃春时,他写道:“眉州玻璃天马驹,出门已无万里途。”而郫筒酒,让诗人甘愿典衣沽酒,但求一醉:“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
此外,成都还有两种名酒和蜀中“才女”有关。西汉才女卓文君为了追求真爱,离开富商之家,与大才子司马相如当垆卖酒,成就了千古佳话。唐代杜甫曾专程到琴台去喝临邛酒,写下名句:“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宋代的文君酒,当然不可能是汉代卓文君卖的酒,但蜀人将这种酒命名为文君酒,寄托了非同寻常的美好寓意,也让文君酒备受文人喜爱。另一种美酒名为锦江春,则与薛涛有关。锦江春产于成都东门外濯锦江外,据说是用薛涛井的井水酿出的美酒。薛涛是唐代著名才女,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1999年,在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清代刻有“锦江春”字样的青花瓷片,地层下面还出土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陶瓷器残片,可见其历史悠长。元末明初,“福升全”烧坊在水井街酒坊旧址中重建,取薛涛井井水酿“薛涛酒”,即全兴大曲前身。诗人冯家吉《薛涛酒》云:“枇杷深处旧藏春,井水留香不染尘。到底美人颜色好,造成佳酿醉熏人。”(成都日报锦观记者 吴亦铮)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