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字长吉,唐朝中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公元790年生于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宜阳三乡的连昌河畔有李贺故里碑,当地人皆知李贺名号。
尽管这个已故去一千多年的李贺生前并未有甚功名,而且只活到二十来岁,但他写的诗好啊,譬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声天下白”。
史书里说,李贺是李唐宗室的后裔,算得上是皇室宗亲,他亦引以为荣。可惜他家是皇室的穷亲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比人们想象中的皇亲国戚差远了。
洛阳城里贵人多、机会多,李家人想进城发展,无奈洛阳物价高昂、寸土寸金,颇难立足。李家人买不起城里的好房子,只能厚着脸皮拜托亲戚把仁和坊的房子暂借给他们住。
还好,李贺有才。
据《新唐书·李贺传》记载,李贺才思敏捷,7岁便能写诗文,擅长“疾书”,写得又快又好,令人惊叹。洛阳隋唐史学者王恺在《隋唐里坊春秋》一书中提到,当时的文坛大腕韩愈听闻洛南有个神童,便在得意门生皇甫湜(音同十)的陪同下去了仁和坊,专程到李家拜访,让小李现场赋诗。
小李身材细瘦,“通眉长爪”,连心眉,胳膊长手长,看起来弱不禁风,笔下却气势如虹。他以贵客来访为题,“援笔辄就”,写了一首《高轩过》,什么“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什么“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既巧妙地恭维了韩愈一番,又自信地表扬了自己一下。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一,识才,爱才。他读罢此诗,惊喜不已,直夸小李了不得。据坊间小道消息,后来,韩愈曾把李贺带到自己府上住了一阵子,还亲自给李贺梳头,教他作诗。得到大腕点拨,李贺进步神速,15岁时便已名扬京洛。
韩愈是唐代高官,曾以国子监博士身份分司东都,掌管洛阳。他比李贺大二十多岁,但这俩人都是文学爱好者,挺能聊得来,并时常走动。
18岁那年,李贺骑着小毛驴,揣着诗集去找韩愈,想请韩愈帮他宣传宣传。
韩愈忙了一天,本已累瘫在了床上,一读小李的诗,他立马精神起来。这首诗叫《雁门太守行》,诗中写道:“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描写将士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的画面,本来是灰色写实片,却被李贺描写成了绚丽魔幻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意欲摧倒城墙;将士们保家卫国奔赴沙场,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金光……
韩愈拍案赞叹:老天爷呀,小李写得真美!
李贺有个姐姐嫁到了王家。李商隐娶了王家的闺女,也算是李贺的远房亲戚。
据李商隐回忆,李贺自打搬到洛阳仁和坊,每天一大早就骑驴出游,寻觅写诗的灵感,有个小书童背着一个旧锦囊随行。李贺骑着驴,一边看风景一边冥思苦想,琢磨出一两句好诗,就随手记下来投入囊中,晚上回家集中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