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诗人王象春曾写道:“济南自古多名士,每得风流太守来。”在历史上,曾巩、苏辙、晁补之等文化名人均在济南担任过重要职务,这其中济南人最怀念的当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71-1073年,曾巩来到齐州任知州。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但他在任职期间政绩卓著。他兴修水利,振兴教育,整肃治安,为民减负,为济南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9年9月10日,大明湖畔的曾巩展览馆开馆,千年香樟木雕刻成的曾巩像与游人见面。黄中明 摄
来到齐州后,他首先做的就是整顿社会治安。当时齐州有一豪门之子“横纵淫乱,至贼杀平民,污人妇女”,民愤极大,但由于该豪门勾结权贵,州县官吏无人敢过问。曾巩一到任,即将该豪门之子“取置于法”。同时,他推行《保甲法》,规定州县属民按居住地保伍,外地入境者,行旅住宿要登记;发现盗贼,邻里要鸣鼓报警,相互驰援。经过一番整治,当时的齐州“寇攘屏迹,州部肃清。无枪鼓之警,民外户不闭,道不拾遗”。
社会治安好转后,曾巩开始着手兴修水利,今天的北水门就是他主持修建的。曾巩利用原来的城门修建了水闸,根据水量的多少来开闭,解决了城北的水患。此外,他还主持修建了百花堤、百花台和北渚、环波、水香等亭,以及芙蓉、水西、湖西、北池、百花等七桥,使当时的西湖(今大明湖)成为济南的一大名胜。
曾巩十分热爱济南的山山水水,公务之余,他喜欢到大明湖畔乘凉,在趵突泉畔听泉声。据统计,曾巩《元丰类稿》一书中所收录的其关于齐州的文章有10余篇、诗达70余首(占其全部诗作数量的1/6多),其中题咏济南风物胜景的就有五六十首。
北宋时期,大明湖的水域面积可能比唐朝时略有缩小,即便如此,彼时被称作西湖的这片水域仍然非常大。《济南通史·宋金元卷》主编、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熙惟称,西湖当时大抵在齐州府城的西北方向,水域面积覆盖到今天的趵突泉、五龙潭一带。宋代的文人学士们仍然可以从大明湖乘船到华山,甚至到今天章丘的白云湖。而当时齐州府衙的位置就在大明湖的东南岸边处不远,所以公务之余,在济南任职的曾巩喜欢到大明湖纳凉赏荷。
曾巩不少诗文中都写到了明湖荷花。如“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西湖二首》其一)”,“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西湖二首》其二)”,最广为人知的是这首《西湖纳凉》:“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篙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鹢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酷暑时节,曾巩漫步在大明湖,“左符千里走东方,喜有西湖六月凉”。信步一处桥边,望着远处片片芦苇、波光湖水,荷香阵阵飘来,沉醉于旖旎风光中的曾巩由衷感叹:“行到平桥初见日,满川风露紫荷香。”
《齐州二堂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自(渴马)崖以北,至历城之西,盖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其旁之人名之曰‘趵突’之泉。”曾巩的这段表述,算是正式为趵突泉命名。可以说,是曾巩以文字或文章的形式,正式确立了“趵突泉”一名。曾巩还有一首诗《趵突泉》:“一派遥从玉水分,晴川都洒历山尘。滋荣冬茹温常早,润泽春茶味更真。”曾巩之于趵突泉,确实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因在齐州时期政绩卓著,曾巩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据说当他奉调知襄州军事时,百姓“绝桥闭门遮留”,他只能“夜乘间乃得去”。即便后来离开了齐州,曾巩依然对济南念念不忘:“将家须向习池游,难放西湖十顷秋。从此七桥风与月,梦魂长到木兰舟。”
“北渚云飞,泺水历山迎帝子;明湖波净,莲歌渔唱念曾公。”900多年来,济南人一直感恩这名为城市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知州,他不仅推动了济南“园林城市”的建设,还为齐州留下了兼具史料和文学价值的诗文。(济南时报·新黄河 记者:徐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