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金砖

文人与琴

2022-07-12 10:18:01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那秋生
大号 中号 小号
原标题:琴韵随心天地远

“琴者,情也。”琴声能引起心灵的共鸣:一支《幽兰歌》,风卷云舒,明爽自如;一出《梅花三弄》,清香远影,爱怜无比;一段《高山流水》,倾情畅怀,知交翕和;一曲《春江花月夜》,夜静人恬,声色妩媚。

越地琴文化中的名人汉代蔡邕,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的发现者。《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就将它买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把琴。这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如此这把琴就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也称为“焦桐”。

蔡邕创作了著名的琴曲《蔡氏五弄》,其《琴赋》中曰:“仲尼思归,《鹿鸣》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飞,別鹤东翔。饮马长城,楚曲明光。楚姬遗叹,鸡鸣高桑。走兽率舞,飞鸟下翔。感激弦歌,一低一昂。”这些琴曲大多是汉代流行的民间歌曲,可看出琴曲与民歌之密切关系。

晋代时,嵇康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叹息道:“《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从容就戮。《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所以嵇康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如今,上虞有一个“广陵村”,那儿就是嵇康的故乡。作为琴艺家的嵇康,在《琴赋》的“尾声”曰:“愔愔琴德,不可测兮;体清心远,邈难极兮;良质美手,遇今世兮;纷纶翕响,冠众艺兮;识音者希,孰能珍兮;能尽雅琴,唯至人兮!”

文人弹琴,往往是别具一格。白居易曰:“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自己即知音,多么自在得意,名曲声声入耳、时时会心啊!弹琴境界最高的恐怕要数孟郊了,他说:“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闻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唯有琴声能勘破天地秘道,识得人生玄机,此乃大彻大悟也。王昌龄《琴》诗云:“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诗人弹琴,仿佛是在与古人倾心交谈呢。

诗人咏琴,较多地从听觉的角度,感受美妙琴音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刘长卿的“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只是那一句描摹琴音的诗语,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其中更需要人的通感,即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来欣赏。韩愈《听颖师弹琴》诗云:“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听琴之妙在于人的翩翩联想,闭目而游神,会天地之万物,发思古之幽情。

陆游有《听琴》诗云:“疏帘曲槛苹风凉,细腰美人藕丝裳。绿藤水文穿矮床,玉指纤纤弹履霜。高林莺啭日正长,幽涧泉鸣夜未央。哀思不怨和而庄,有齐淑女礼自防。世人但惑青楼倡,琵琶箜篌杂胡羌。试听一曲醒汝狂,文姬指法传中郎。”仿佛在琴音中出现了一幕幕历史画面,并展示着各种人物与情景,真是栩栩如生啊!

从《陶庵梦忆》中的《绍兴琴派》一文,可见张岱习琴论琴之况。他二十岁“学琴于王侣鹅”,乃其时绍兴琴派名家,“学《渔樵问答》《列子御风》《碧玉调》《水龙吟》《捣衣环珮声》等曲”。二十二岁“学琴于王本吾,半年得二十余曲:《雁落平沙》《山居吟》《静观吟》《清夜坐钟》《乌夜啼》《汉宫秋》《高山流水》《梅花弄》《淳化引》《沧江夜雨》《庄周梦》,又《胡笳十八拍》《普庵咒》等小曲十余种”。这些都要求指法熟练自如亦非易事,况且会弹是其一,弹出琴韵则另当别论了,张岱习琴可谓刻苦和天分兼备。

琴为“四艺”之首,秋瑾样样在行,其知音与偶像正是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秋瑾《咏琴志感》:“泠泠七弦琴,所思在翠岑。成连奋逸响,中散叹销沉。世俗惟趋利,人谁是赏音?若无子期耳,总负伯牙心。”还有《咏琴》:“手抱绿绮来,七弦发清响。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赏。”秋瑾是越人后代、湘人媳妇,她钟情以屈原为源头的楚湘文化,也深受古越文化的熏陶。绍兴人说秋瑾有四魂——诗魂、琴魂、酒魂、剑魂。诗魂成就了才气,琴魂成就了秀气,酒魂成就了胆气,剑魂成就了豪气。

责任编辑:冯小珏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