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法国文豪亚历山大·仲马诞辰220周年。亚历山大·仲马又称大仲马,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名字,他的《基督山伯爵》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如果进行一次民意测验,询问古今中外通俗小说中,哪一部最受读者欢迎,那么回答《基督山伯爵》的一定不在少数。不管怎么说,《基督山伯爵》自从在报纸连载以来,就引起了巨大轰动,100多年来畅销不衰。至于这部小说究竟译成多少国文字,发行了多少册,又有多少人读过,恐怕很难统计了——大仲马由此被后人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大仲马
小镇上的文学少年
1802年7月24日,大仲马出生在法国北部美丽的维勒科特莱小镇。小镇距巴黎不远,林木繁茂,风景清雅,各种野生动物栖居其间,是个迷人的地方。
大仲马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将军,在共和国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因坚持共和制度,在第一帝国时期失宠,后来抑郁而终。大仲马后来在《基督山伯爵》中穿插了许多拿破仑时期的人物和往事,其中不少情节中就有父亲的影子。父亲去世时,大仲马刚刚4岁,母亲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她给大仲马讲述父亲经历过的每一场战役、每一次政治事变,形成了大仲马最初的政治态度和对历史进行探究的兴趣。
大仲马从小喜欢读书,《一千零一夜》《博物学》《圣经》等都是他的最爱。他还读过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以及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除了读书,大仲马还喜欢在森林里闲逛,跟猎人学习了不少狩猎、动物和射击的知识。16岁时,大仲马与一位美丽少女陷入爱河,初次尝到了爱情的甜蜜——所有这些阅读和经历,都为其后来的文学创作埋下了伏笔。
1822年,大仲马来到巴黎谋生,在掌玺大臣奥尔良公爵的办公室当抄写员。他发奋学习,自学成才。他热衷于阅读莎士比亚、拜伦和席勒的作品,开始发表诗歌和短篇,并写作通俗喜剧。1829年,他的《亨利三世及其宫廷》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第一部法国浪漫派的剧作,预示了浪漫派日后的成功。在巴黎期间,大仲马与一位缝衣女工产生了感情,并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小仲马。
文学之路从戏剧开始
大仲马的文学之路是从戏剧开始的,后来逐渐开始了小说创作。19世纪初期,欧洲的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报刊连载小说也应运而生。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历史作为背景,情节曲折生动,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流畅机智,很适合在报刊连载。大仲马创作了大约80余部小说,其中以《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最为有名,《基督山伯爵》深受读者欢迎。
《基督山伯爵》描述了一个复仇故事,情节复杂曲折。小说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受船长委托,为拿破仑党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小人陷害,被打入监狱。为了逃出牢狱,唐泰斯在牢房内偷偷挖了一条地道,其间与隔壁牢房里的法里亚神甫不期而遇,神甫临终前将地中海一个小岛上埋藏着珍宝的秘密告诉了他。最后唐泰斯钻进放神甫尸体的麻袋,让狱卒扔到海里,终于逃走了。后来唐泰斯找到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并了解了自己被陷害的前因后果,化名基督山伯爵,回到巴黎开始了复仇之旅——当年关押基督山伯爵的那座监狱就是伊夫堡,这座古堡也因小说而名声大噪。
《基督山伯爵》。资料图
伊夫堡是法国南部大港马赛的门户,距离海岸不远,站在马赛的海滩上即可看见。小岛全部由石灰岩组成,悬崖峭壁上矗立着一座灰蒙蒙的城堡,这就是伊夫堡。16世纪20年代,为了防御西班牙人入侵,法国国王下令修建了这个堡垒,并安置了大炮和士兵。由于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伊夫堡成为当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伊夫堡逐渐失去了战略价值,最终成为对付异教徒和叛逆者的政治监狱,这也是《基督山伯爵》中唐泰斯被关押于此的历史背景。《基督山伯爵》成书后,伊夫堡无意间名扬天下,许多热心读者带着小说来此游览,寻找基督山伯爵的踪迹。也正因为这些原因,1950年代,法国政府批准伊夫堡为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其进行了修葺和维护,供全世界文学爱好者和旅行者游览。
基督山城堡的风雨
基督山城堡是大仲马中年以后的居所,这座城堡并不在基督山岛上,而是位于巴黎西部远郊的圣日耳曼昂莱。这里有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行宫,也正是在这个地区,大仲马创作了《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等脍炙人口的小说,这里可以说是大仲马的文学故乡。
小说中唐泰斯化身基督山伯爵后,为自己修建了一座城堡,大仲马以基督山伯爵自居,但苦于没有自己的城堡。《基督山伯爵》完成后,大仲马在圣日耳曼昂莱山脚发现了一块风水宝地,这里俯临塞纳河,风景优美,他在此买下一片地皮,请建筑师为其修建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配上一幢哥特式的小楼,并且还要建一个英国式的花园,带上几条小瀑布。
建筑师听了惊得目瞪口呆,大声嚷嚷:“这我可办不到,先生!这是一座黏土山丘,造起楼来会滑进塞纳河的。”“您尽可以挖到岩石层,建造两座地下室。”“这样一来,造价会高达20万法郎。”而大仲马的回答足以刻画出他豪爽的性格:“但愿如此!”
整个计划如期完成,1847年7月,这座建筑竣工,被命名为基督山城堡。城堡建在河边的一片森林里,幽静隐蔽,堡中有两座建筑,主建筑供大仲马居住和招待客人,另一座小建筑是他的书房,以“伊夫堡”命名。基督山城堡的建筑风格符合大仲马所追求的富丽堂皇,但更体现了主人文学家的特点,窗帘的挂钩上饰有大仲马喜爱的作家侧身像,有荷马、莎士比亚、歌德、拜伦和雨果等人,客人问为什么没有堡主本人的,大仲马骄傲地回答:“我住在里面!”
应邀前来祝贺乔迁之喜的客人多达600余名,盛况空前。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盛况持续了数年之久,城堡内每天高朋满座,宾客如云,任何一个手头拮据的作家、艺术家,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来此做客,而其中大多数人,大仲马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据说这些支出就有几十万法郎,可见大仲马的慷慨比小说中的基督山伯爵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仲马并未因此而停止写作,在众多宾客饮酒作乐的时候,他悄悄躲进静谧的“伊夫堡”,将奇妙的构想和如潮的文思化为文字,小说《四十五卫士》《约瑟夫·巴尔萨莫》《大野心家》《王后的项链》等就是在这里完成的。除了创作小说,大仲马还将《玛戈王后》等小说改编为剧本,在剧院上演。
后来,大仲马让人雕刻了一尊半身像,放在基督山城堡的大厅中央,还配了这样一句话:“我爱爱我的人。”其实这正是《基督山伯爵》所表现的核心思想。
文本刊特约撰稿 王凯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头条
川公网安备51019002004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