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技,吹奏“东方神韵”

2022-04-29 09:49:49来源:齐鲁晚报作者:李康宁

李硕(右)在演奏巴松

巴松,这种体积庞大的低音管乐器,并不为大多数国内的音乐爱好者所知。大部分时候,只流行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小圈子内。但在职业巴松演奏家李硕看来,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载体,是有着内部共通性的。在演奏中,她也力求用巴松展现出充满东方气息的音韵之美。

年初,李硕在夏威夷欧维思音乐厅,与一位双簧管演奏家艾利克斯·林同台演出。两人为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心准备的双簧演奏音乐会,所呈现的作品均是由亚洲作曲家谱成的。而李硕演绎的巴松独奏《忆中画》,深深地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曲中深意,如在眼前

《忆中画》的作者,是中国作曲家欧阳雨馨。在夏威夷的这次演奏,是这首曲子首次亮相。在准备表演之前,李硕和欧阳雨馨就作品进行了多次积极的讨论。经过几番迂回和突进后,两人达成了一致。欧阳雨馨在谱曲的时候,部分灵感来自中国的水墨画。她很希望通过这首作品,描绘出中国江南水乡的景色,展现一种追忆“小桥流水”的美丽心绪。

为了更好地呈现曲子的情绪,李硕也试着让自己沉下来。她不断揣摩着中国古典乐器的演绎方式,体会琴筝箫笛那种行云流水的韵调。然后又翻阅了很多水墨画的资料,试图从笔墨的浓淡变化中,来对应音色的明暗呈现。最终,她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演绎方法,而欧阳雨馨在听过她的尝试后,表示了高度赞许。于此时,两位音乐人找到了心灵交融的默契。

演出当天,伴随着巴松浑厚温暖的声音流出,《忆中画》犹如一张画卷一样徐徐展开。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听众进入另外一种飞逸灵动的情境,呈现着对往日欢乐生活的追忆。这种中西合璧的演奏,让观众耳目一新,也让此曲成为音乐会最大的亮点之一。

沈约曾在诗中这样描述过“江南箫管地”的高水平音乐——“雕梁再三绕,轻尘四五移”。而在遥远的大洋中央,李硕用同为管乐的巴松,把心中的江南呈现出来。

音乐是另一种语言

“音乐对于我来说,是另一种语言,不是用文字,而是用不同的声音色彩、变化和力度等等来传达最真实的感受。”李硕这样讲述自己对于音乐的认知。

长度超过一米的巴松,可以说得上是管乐器中的“巨人”。巴松与双簧管同为“双簧木管乐器”,都是通过两片绑在一起的芦苇材质的哨片来发声。区别在于双簧管音域为高音区,巴松为低音区。

在交响乐演奏中,巴松是木管乐器组不可缺少的低音声部。同时它也可以作为独奏乐器,呈现方式亦庄亦谐,有时候温柔婉转,偶尔还会诙谐地插科打诨一下。其在中高音区的旋律演奏上,有着很大的表现空间,因此可以多方位刻画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李硕曾经跟路易斯安那爱乐乐团、亚特兰大芭蕾舞乐团等职业乐团合作演出。在2016年作为客座首席,与澳大利亚塔斯梅尼亚交响乐团在中国巡演。近年来,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一直致力于用巴松这种相对“冷门”的乐器,去演奏中国音乐和东方韵调。

“巴松本就是一件冷门乐器。依托巴松创作的中国作品,为人知晓的就更少了。我很希望通过自己的感知,把更多中国乃至亚洲的作品展现在舞台上。让越来越多新作品打动听众,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来接触并领略东方音乐的魅力。”

责任编辑:蔡晓慧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