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冲学子到清华教师有多远?李正新用青春作答

2023-07-11 09:56:30来源:春城晚报作者:崔敏 等

“一想到要以‘李老师’的新身份、新视角探索清华园,就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更多是充满了期待。”这是今年6月21日,李正新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表的一段感言。就在那几天,已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李正新,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顺利留校任教,担任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中心教师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今年30岁的李正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腾冲小伙,从西南边陲的普通学子到一流高等学府的青年教师,他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家乡底蕴 滋润童心

1993年,李正新出生于腾冲市腾越街道洞坪社区长洞村。这是一个拥有280多户、1000余人的古村落。这里地理区位优越,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中原文化浓厚。村内保存完好的多栋清末古建筑,留下了昔日雄商大贾和文人雅士生活的痕迹。

人杰地灵的家乡,让李正新从小耳濡目染。但由于出身于农民家庭,家中光景一般。懂事的他从小便通过在街头叫卖冰棍、通宵达旦为火柴厂糊火柴盒、上山砍柴卖给集市上的餐馆,为父母减轻负担。在家乡长洞读完小学后,李正新进入洞山中学读初中。

在校期间,彷徨、迷茫和挫折一度让李正新失去了读书的信心,但家乡祖祖辈辈几百年来走夷方、崇文尚教的故事,让其重新认真思考起自身的价值所在,再度拾起了课本。通过努力,李正新初中毕业顺利考到了腾冲市第五中学高中部就读。

腾冲五中 梦想出发

“腾五中给了我自由探索的氛围,也是给我支持最大的母校,班主任李根赞老师更是对我鼓励有加!”提起自己的高中母校,李正新充满自豪与感激。

高中时期的李正新,是学校里人们口口相传的传奇人物,同学间流传着他的各种传奇故事。他会在寒冷的冬天穿一双黄色的拖鞋,早早来到教室沉浸忘我地早读,也会在晚自习结束后,穿过幽深的小巷,回顾着一天所学的知识,一人深夜踱步回家。当然,最为同学们称道的,还是他会在每天中午,雷打不动地到新知图书城站立着看一个小时的课外书,丝毫没有困意。

大量地阅读,让李正新阅读速度、知识储备和记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当时,他的作文经常被选为范文,被学校里的老师们轮流在各班朗读。

腾五中自由包容的氛围、老师们因材施教的方针,让李正新能够根据自己的节奏,做到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然后再结合老师的课堂讲解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2012年高考,李正新以腾五中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中国政法大学。对于这个曾经在全保山市模拟考中夺取过第一名的学子,很多人惊愕:为何不是清华?李正新的回复总是:“还有机会,这次只是擦肩而过。”

“翻过云南西部绵延的高黎贡山,我从腾冲的小山村坐了10个小时的大巴到达昆明,又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北京。”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上,李正新心潮澎湃,立志要在这个奋进的时代努力奔跑。

军旅生涯 磨炼意志

进入大学后的李正新,不但没有放松自己,还比高中的时候更拼了。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更是实现心中的报国梦,同时也因为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受其影响,大二那年,李正新选择报名参军入伍。一个长年生长在四季如春之地的小伙子,被分配到了冬季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内蒙古大草原。在天寒地冻的朱日和基地,李正新不仅熬了过来,而且靠着一股每天比别人早起一小时、加练一公里、多流一些汗的毅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在强手如云的朱日和蓝军,他参加了十余场大型军事演习,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特级射手”,还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军营生活培养了李正新持之以恒的韧劲和专注力。“成百上千次重复枯燥的射击训练,让我做任何事情都能像射击一样,瞄准靶心,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曾经是蓝军旅特级射手的李正新,多次谈起军营对自己的影响。他再次将“上清华”作为复学后的“靶心”,在学习上倾尽全力,持之以恒地学习、大量地阅读和思考,最终“正中靶心”,以综合第一名的成绩被选送到清华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服务乡村 践行理想

到清华读博以后,李正新的视野更加开阔,但是来自农村的他,依旧关心乡村的发展。从清华园的科研者变身为田野上的践行者,化为“种子”,融入大地,担任多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支队队长,带领团队在乡村开展农产品直播、村民义诊、地方非遗文化挖掘、数字乡村探索。他还联合公益组织,为留守儿童筹建多个乡村公益图书馆,到湘西侗族村落担任驻村馆长,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2022年,已经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整整10年的他,在《人民日报》撰文回顾自己的求学路与从军路。在那篇名为《我以青春长报国》的文字里,李正新写道:“我深深地感受到,走出大山,一路求学、参军、科研,是为了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志在强国富民的他,在祖国的田野大地上调研、奔波、探索,用自己的学术与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情系家乡 致力推介

“潜心学术,立业立身,用科研与学术报国,用实践和行动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李正新给自己立下的奋斗目标。2023年,李正新出版了《乡村的惆怅》一书,这本“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书”,和他的为人一样,踏实、质朴、真诚。

“刚来北京上学的时候,和人说起腾冲,大家都只能想起胡焕庸线。现在腾冲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一说腾冲,大家都说是个好地方,我可以自豪地给不同的人推介了。”到各地学术交流、出差调研,李正新总是乐此不疲地推介腾冲,这是越来越让他心生自豪的地方。

如今,他正在筹划写一部以腾冲为主题的学术著作,想把腾冲的故事讲好,让全中国全世界更好地认识腾冲。尽管离家外出求学多年,他对腾冲爱得愈加深沉。写作,是他选择的“回到故乡”的独特方式。

从腾冲学子到如今的清华教师,外出求学11年,他总是和年轻的学弟学妹们说:青春是场在旷野奔跑的马拉松,眼光要放长远,只要有决心和毅力,梦想总会实现。前进途中,当然会有各种挫折,你也许无法赢得某次战斗,但你仍能赢得整场战争!

从腾冲学子到清华教师有多远?这也许就是李正新用自己的青春,给时代和所有人作出的回答。

本报记者 崔敏 通讯员 李盛中 虞绍瑞 

责任编辑:邱小宸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