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荆歌:最好的儿童文学是适合全年龄的人看的

2023-06-30 09:46:55来源:嘉兴日报作者:许金艳
原标题:荆歌:最好的儿童文学是适合全年龄的人看的

近年来,成人文学作家涉笔儿童文学已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写作现象,出现在2023年嘉兴书展上的作家荆歌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我到嘉兴来,我非常感动,今天这么大的雨,大家冒着雨来,下面的座位都坐满了。”

荆歌是文坛60年代代表作家,作家麦家曾视荆歌为小说创作上的知己。作为1990年开始专注于小说创作的他,在《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等核心文学期刊发表作品800余万字。可是这些年,荆歌主要的心思都放在儿童文学上了,作品还数次荣登各类好书榜,并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和紫金山文学奖。

在书展上,荆歌也分享了自己的这次转身:写了30年给大人看的小说,怎么突然之间就写起儿童文学来了。

六七年前的一天,苏州儿童文学作家王一梅跟他讲:你为什么不写儿童文学?荆歌问她,为什么要写儿童文学?王一梅告诉他,“看你像个小孩一样,你能写。”

荆歌于是在网上买了100多本获奖的世界儿童文学作品,读了几本,他就发现,儿童文学好看。

“那些作品当中有几本给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本叫《海蒂的天空》,还有一本叫《放牛班的春天》,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本叫《卡夫卡和旅行娃娃》,都非常好。”

看了很多儿童文学后,荆歌写作童书的热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从小生活在江南小镇,江南审美渗透在他骨子里,于是他写出了“江南三部曲”,《老街时间》里,有唱“宣卷”的老人,“宣卷”是江南的非遗曲艺;《感动星》中,孩子们坐上货船沿着运河,去寻找陨石,一派水乡风情……还因为在旅途中,因为马德里天空太蓝,他在当下买了一套房,于是有了后来的“西班牙三部曲”,这也是目前市面上比较少见的有异域风情的儿童文学作品。

埋头写了这些年,荆歌感受到了儿童文学写作的难度,也充分享受到了这种写作获得的快乐。

面对当下一些人对儿童文学的误解,荆歌认为儿童文学不是降维写作,他也尝试打通儿童与成年人阅读的界限,用更多的文学眼光和思考去关注呈现儿童生活。“不是说儿童文学只是给孩子看的,最好的儿童文学是适合全年龄的人看的。”

荆歌还是个有才华的书画家,在杭州、苏州、宁波、成都等地举办了个人书画展,他还玩收藏,和嘉兴收藏界多有来往。在古镇黎里,有荆歌会客厅,院外的匾牌是贾平凹题写的,院内有莫言题写的“荆歌会客厅”,会客厅有他收藏的艺术品,还有整整一壁书架,上面有很多中国当代作家的签名本。在分享会现场,他欢迎嘉兴的孩子们去他的会客厅做客。

儿童文学是降维写作?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记者:写了那么多年的成人文学,转型写儿童文学,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荆歌:其实最早是不愿意写儿童文学的,觉得儿童文学很幼稚。但这是一种误解。我后来看了一些国外的优秀儿童作品,我发现,其实好的东西是没有这个界限的,像我看过一本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写的《布鲁克林有棵树》,他写了一个移民家庭,几乎概括了美国的百年历史,里边既有儿童感兴趣的内容,包括儿童的友谊,儿童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和委屈,也有大人看了都会感同身受的人生况味。儿童文学其实不是那么好写,而且你写好了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转型写儿童文学,最大的不一样,是我以前写作是不考虑读者的,像我这样在中国先锋文学大背景下,开始沾上写作走上文坛的人,是很少会考虑到读者的,但是(像今天这样)下面坐满了孩子,(为自己写)感觉不对了。

记者:已经写了多少本了?

荆歌:写了有20多本了,越写越难。一个难,是你的知识储备,素材的储备慢慢也花完了。另外,写作如果进入惯性状态,自己也就没有创造的乐趣,它一定要变。所以,我的“西班牙三部曲”和“江南三部曲”,是拉开了一些距离,至少在地域上拉开了距离,写起来有点意思。

江南小镇的生活,小县城的生活,是我熟悉的,但一直写这些东西,很难写出新意来。写不出新意,写作状态就是一个麻痹的写作状态,阅读它们也一定会觉得不那么神采飞扬。

记者:你内心对自己写儿童文学有什么期许呢?

荆歌:我不愿意写离文学核心远的那些东西,这就给自己制造了很大的难度,但也是乐趣所在。写作这个东西也跟阅读一样,你深入下去慢慢会摸到门道,也慢慢会享受到很多的乐趣。我想努力做到的是,不让自己的写作脱离文学的本质和趣味。

记者:中国的现代作家里面,包括我们嘉兴桐乡的丰子恺,还有新文学大师鲁迅、茅盾在五四时期都进行过儿童观、文学观的启蒙,包括儿童文学的创作,所以,中国的儿童文学也是需要我们最好的作家去关注。

荆歌: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的教育,如果有一天高考分数最高的人选择了幼师和师范,全民的素质肯定要提高的。

写作也是这样。我不能因为我成人文学写不了,写了以后发表不了,我就降格以求,觉得给孩子写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那样)儿童文学图书的质量,对孩子心灵文化的影响,就要大打折扣。

有人说,写儿童文学是降维写作,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记者:提到儿童文学,很多人会先想到国外的小说,譬如像《小王子》《哈利·波特》。所以有种说法,我们需要向国外作家学习想象力。从你的角度看,中国的儿童文学欠缺什么?

荆歌:中国的儿童文学我其实关注得不多,但以我很有限的阅读,我觉得问题还是出在写作者本身有没有做到四两拨千斤。无论是才华还是他的思想水平,得有一个大海去取一勺,这样的儿童作品才是高级的。如果你自己都磕磕绊绊,在文学的含金量上,或者说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你的思想能力,你情感的丰沛程度都不够,写出来的东西就会勉为其难。对小孩心灵以及他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起不到特别好的作用。

记者:在我们成人文学圈里,作家也去写儿童文学的多不多?

荆歌:我认识一些,像作家鲍尔吉·原野,还有茅奖获奖作家张炜,他写过一本叫《寻找鱼王》,最近一本叫《橘颂》,写一个猫的,我个人认为他写得很好。

我想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故事,能够把孩子内心深处的传统的东西给唤醒

记者:我知道你去过很多古镇,也给黎里古镇写过书,在你的童书里,也把江南的美食、古巷、运河放进去了,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

荆歌:我开始写童书,我就想每一本书都要有侧重点,像《穿心弄》就侧重在江南的美食,当然不是为了写美食而美食,它只是提供一个背景,提供一个舞台,让故事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种氛围或者这样一个特色文化当中让它发展。

我写过一系列这样的东西,像我也写过《老街时间》,写人和动物的关系,还写过以评弹为背景,以江南园林为背景,还有以书法为背景。

现在很多小孩子成长的文化环境都是在虚拟空间里,所以我想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故事,悲欢离合的故事,是能够把孩子内心深处的那种传统的东西给唤醒的。随着全球化,很多地方特别有个性的东西慢慢在丢失,像现在江南的一些孩子都讲普通话,一些地方语言他可能都不知道了。这种东西也在我们写作当中,一方面我们可能说起来有大义,另一方面有地方文化烙印的东西,也是一个写作乐趣所在,也是小说阅读当中的兴奋点。仅仅一个顺流而下清澈的故事,一条单线条的故事,那是不够的。

记者:对嘉兴古镇有什么印象吗?从一个苏州人的角度来看,你觉得两地有什么同和不同?

荆歌:嘉兴古镇,像西塘,去玩过,感觉很好。嘉兴其实跟苏州的渊源太深了,尤其是吴江,王江泾就是它们的一个分界线。因为我还玩古玩,跟嘉兴古玩界的人很熟,以前吴江人买古董都到月河街,苏州反而去得少。苏州跟嘉兴是很亲近的,在收藏领域,嘉兴是非常厉害的。

在我眼里,这两个城市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它的差异性,它们文化上都有古老的传统。以前苏州和嘉兴的传统,文人就是通才,玩琴棋书画,还做收藏。

记者:要写好一个儿童文学作品,你觉得作者应该有一些什么特质?

荆歌:第一个就是他的文学创作能力,离开了文学核心不行;第二个还是要有童心,童心这个东西是装不出来的。童心就是看世界的这种率真直接,不太喜欢掩饰,这种秉性是装不出来的。

责任编辑:冯小珏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