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戍边20年的“一等功臣”,如今再立新功

2024-09-14 14:20:14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赵明昊 靳昊 等

近日,新疆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为该站民警张雷颁授个人三等功奖章,表彰他在前不久的一次口岸查缉中查获子弹。

在张雷家中“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奖章、个人一等功奖章和卫国戍边、国防服役等纪念章在灯光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

民警张雷家中摆放的勋章

戍边20年来,张雷一直奋战在查缉一线,无论是打击违法犯罪,还是查枪缉毒、救助旅客,他都冲锋在第一线。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表彰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张雷在红其拉甫国门前站岗执勤

成绩的背后是默默的付出与坚守。张雷所工作的红其拉甫边检站扼守着中巴唯一陆路口岸——红其拉甫口岸,驻地塔什库尔干县毗邻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三个国家,边境地理环境特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形势也比较复杂。

毒品、枪支……高原边境遇到的对于国家安全的挑战,在红其拉甫并不比任何地方少。多年来张雷与战友们共查缴枪支12支,子弹300余发;查获毒品案10余起,缴获高纯度海洛因150余公斤。

民警张雷带队在国门口岸区域巡逻执勤

每当帕米尔的暮色降临、雪山归于孤寂时,张雷喜欢站在营区门口,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雪峰,回顾自己20年的戍边路。

在“生命禁区”苦寒之地的红其拉甫戍边,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孤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2004年,18岁的张雷从陕西入伍来到红其拉甫,离家四千公里的距离像一把“利剑”,把过往的人生全部斩断,在全新的地方,以全新的身份,干一些从来没干过的事情。

距离,让“家”这个字,变得遥远,又陌生。边疆很美,但他们也很想家。红其拉甫边检站的民警们经常说,自己坚守的红其拉甫是“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地方。

红其拉甫国门及周边环境

时至今日,张雷还记得第一次到红其拉甫的场景。一片片净是光秃秃的黄石山岭和雪域地带,这里是高原之上的高原。眼前的一切是多么超出想象。

那时,没有室内卫生间,夜里,大家都要结伴一起上旱厕。结伴是怕在高原蹲下起来后突然高反晕倒,也怕遇到熊、狼等野生动物。

早上起来,大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撕被子”,因为室内外温差大,棉被黏在铁皮上,要用力扯才能扯下来。

红其拉甫边检站前身为成立于1968年的水布浪沟边防检查站,1982年更名为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2018年改革转隶为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

海拔47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天气极度寒冷,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张雷和战友们执勤检查都要穿皮大衣、戴棉帽和棉手套。

每次执勤必须顶着刺骨的寒风,爬大车、翻货箱、钻车底,冰雪不时在皮大衣、皮帽扇、脸庞上堆积成冰,在眉宇间、嘴角边凝结成绺。

曾经有人说:在红其拉甫,躺着就是奉献。但坚守在红其拉甫,不仅仅只有高原酷寒和艰苦卓绝,更有埋头苦干和担当作为。多年来,红其拉甫边检站以维护国门安全稳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中巴睦邻友好的实际行动,被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授予“模范边防检查站”荣誉称号。

公安边防部队时期,张雷在口岸执勤

走上高原是因为理想,留在高原则考验信念。2019年公安现役部队改革,张雷拥有一等功,回到老家那边可以安排很好的工作,还会有一笔丰厚的退伍费。

20年的戍边生活,让张雷的满腔热血融入了脚下这片热土,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他选择继续坚守,默默地扎根在了高原戍边岗位。

如今,张雷也从橄榄绿换上了藏青蓝,成为了移民管理警察。变的是身份和制服,未变的是他伫立于巍巍国门前斗志昂扬身影和赤诚报国的初心。

“红其拉甫高不高,但它就在我脚下!”极目远眺,帕米尔高原的群山就在脚下,对着不远处白茫茫的雪山,张雷在心里默念着为自己打气。

此时此刻,他仍旧坚守在红其拉甫,一如18岁时刚踏上高原那般,巡逻的步伐也更加稳健。也许,在张雷眼中日夜守护的红其拉甫,值得用青春、用更多的付出去拼搏,去热爱。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通讯员业思聪)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明昊 靳昊 孙金行 通讯员业思聪

责任编辑:李璐璐
关键词: 新疆边防检查站民警张雷
列表
文章排行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由《环球人物》杂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办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权所有:环球人物网

关闭